大疫當前,令中環的繁華褪色,放慢的腳步和一堆吉舖絕非香港藝術月原有的景象,一眾畫廊只能在疫情的陰霾下苦苦經營。不知法國人是浪漫還是勇悍,偏偏選擇在經濟蕭條的時勢逆市開畫廊,皆因法國前總理兼Villepin 畫廊創辦人Dominique de Villepin 一言:「相信藝術,相信香港。」
相信香港的心從未動搖

Dominique 曾是法國外交官、政治家,更曾位居總理,也是詩人和藝術收藏家;妻子是雕塑家;女兒是模特兒,尤愛繪畫、演戲;而兒子Arthur de Villepin 自小在藝術氣氛濃厚的家庭中成長,最終他在藝術氛圍下並沒有跟隨父親的腳步從政,反而選擇了藝術。在港居住了十年的Arthur 因為一次實習機會而首次踏足香港,他深深被這座都市的活力和動力所吸引,刻下「家」的感覺湧上心頭,在實習結束後毅然要在此地闖一番事業。他先後在港開展了藝術紅酒品牌Pont des Arts 的事業,後來又參與經營攝影畫廊,大部分生意都與藝術有關。

最近兩年,Arthur 與父親Dominique 談起在港辦畫廊的事情,因為兩父子的藝術理念相近,算得上是半個知音,而彼此都堅信香港的優勢在未來的日子也不會輕易被動搖,Arthur 說:「無論發生甚麼事情,香港依然是亞太區的中心,地理的優勢是十分明顯,而香港仍會繼續向世界帶來新事物和新生活。」所以兩人父子檔決定在三月開辦首間與家族同名的畫廊Villepin,落戶中環荷李活道,樓高三層,佔地近3,000平方呎。

藝術是解決萬難的良藥
在藝術月開畫廊原本是非常應景,但現在的三月卻淪為重災月,問Dominique 為何堅持逆流而行如此勇悍,他直言:「我不覺得我們很勇,藝術才夠勇。藝術給我們勇氣、力量、才能。當下世界充滿恐懼,大家都希望得到國家的合理回應,又處處是孤立主義、保護主義和分裂,我覺得藝術是解決萬難的良藥。」在是次疫情中,見盡各國互相的推卸和怪責,即使是世界衛生組織也淪為玩弄政治的工具,Dominique 眼見局勢的紛亂,讓他回想起藝術是如何打開自己重新看世界的慧眼。
曾作為外交官的Dominique 需要親自感受他國的文化,施政時才能做到因地制宜。「我特別喜歡收藏當代藝術,因為你更能了解世人的方式。」Dominique 年輕時尤愛收藏傳統藝術、當代藝術、原始藝術、非洲藝術、雕刻等,範圍相當廣闊。他認為藝術也是一種疑問,是結合了歷史文化和個人情感而產生出來的疑問。「如果你看拉丁美洲、非洲、中國或歐洲的藝術,如果你看一些來自中國和歐洲的藝術,你會對當地人的疑問有更好的理解。」他笑言在人生中總是傾向在問題出現前就尋求答案,因果倒置所以總是無法找到正確的出路。單單透過鑑賞藝術雖然不至於可以找到處世真理,但至少可以讓自己多角度理解世界。
第一課:友誼與和解
Dominique 指是次借已故好友兼法籍華裔抽象大師趙無極的個展《友誼與和解》(friendship & reconciliation) 展示友誼與和解之道,也許能給予觀眾一些處世的啟發。展覽展出數十幅趙無極油畫和水墨作品,三樓VIP 房更藏有畫家送給Villepin 家族成員的私人畫作非賣品,包括畫家唯一一幅自畫像和出自畫家手筆的地毯。

Dominique 說:「沒有朋友的話,趙無極就不能成為趙無極,在他藝術生涯之初,他結識了很多人,這些人都為他提供很多幫助。」談到友誼,Dominique 與趙無極二人相識於1990年代,趙無極不時會到Dominique 的花園作畫,更不時向他們一家送贈自己的作品。
趙無極之所以出色,在於其和解之道,譬如趙無極作畫時能夠呈現一些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事物﹐是他自身與周遭的調和;而他的畫作風格多變,東西文化兼容並包,是文化協調的呈現。
趙無極窮盡一生創作,即使幾經苦難也樂觀面對,從一直從藝術中找生活的答案、新角度和想法。或許這是Dominique 在當前困境想透過藝術帶給港人的處世提示。
撰文、攝影、剪接:陳昶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