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街頭走到街尾,路上傳來踩踏在枯葉上的窸窣聲,枯葉就是如此不起眼,一不小心就會踩碎。但樹葉畫藝術家林嘉裕Inkgo視落葉如寶,小心翼翼地彎身執葉,然後夾在小筆記簿裏,有路人笑說她是現代女版李時珍,她答道:「我不是用來煲中藥,我是用來創作。」Inkgo懷着對樹葉生命的眷戀,在落葉化作春泥前,透過藝術賦予它第二生命,用落葉的餘色拼貼出會變色的年月。

樹葉畫藝術家林嘉裕Inkgo
Inkgo將拾回來的落葉小心翼翼地夾在小筆記簿裏

畢業於中文大學藝術系的Inkgo,因為一次到北京美術館實習的機會,讓她情牽這些被大地賦予色彩和生命變化的樹葉。「有一天我經過美術館,看見地上有一些很美的樹葉,是一片傘型的黃色落葉,我甚至連它的名字也不知道,然後就嘗試用它做創作。」Inkgo回想當時莫名其妙的牽動就如一見鐘情,後來得知它是銀杏樹(Ginkgo)的葉,於是將自己英文名字改成Inkgo。

不過讓她真正迷上樹葉畫創作的主因,是源自她自小對大自然的敬偎和眷戀。她說:「小時候做作品的時候,我曾經畫過一幅油畫,後面就寫着我覺得大自然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然後我今天也會想起當初這番說話,我會覺得自己沒有改變。」Inkgo形容自己的樹葉畫只是大自然其中一個系列的創作,她希望用雙手為自然多添一份感情,也像在呼應這位大藝術家。

她開始細心研究每一片樹葉,每次探尋都會有新發現,她說:「有時它的精緻度和顏色的變化都令我感覺被震懾。」她笑言雖然自己並不清楚每一片樹葉的學名和構造,但論其顏色變化和質感,可能比植物學家還要熟稔。

一些樹落的紋理很接近人體的肌理

只拾不採

Inkgo的家中放滿不同的密實袋,裏面就藏着無數枯葉,按品種、形態、顏色等分門別類,一些發霉的樹葉或𠝹過的葉碎都不忍拋棄,並專程用用盒子保留。

Inkgo指只要沒有被途人踩過或者乾身的落葉她都會拾

Inkgo說一幅樹葉畫一般需要用上百片樹葉,即使是找到合適類型的樹葉亦要經過篩選裁剪,所以每次創作都要大量的樹葉,但她解釋自己從來都只拾不採:「我做樹葉畫作品的初衷是希望將落葉生命的痕述保留下來,但是如果我要剝削它們的生命去做一件作品,我覺得說不過去,亦都不是我做作品的原意。」Inkgo補充,她唯一用上的新鮮花葉,只是經花農修剪植物後而掉下來的。

Inkgo家裏珍藏了無數枯葉,按品種、形態、顏色等分門別類

談到「執葉」的難忘經歷,Inkgo憶起一次在香港拾銀杏葉的狼狽。她說:「在香港銀杏樹非常少,我知道大埔滘自然護理區有銀杏樹,於是媽媽陪我一起去觀賞和執葉,怎知那兩棵樹被管理站的圍欄堵着,媽媽陪我趴在地上伸手進圍欄內撿,不單止周身泥濘,她還腰痠背痛了整個月。」

生命沒有永恒

「以前我會介意作品隨年月變色,曾想盡辦法作保色處理。慢慢我看開了,變色正是作品的獨特和有意思之處,生命從來沒有永恒,所以藝術家才應該去記錄當下。」Ingko娓娓道出樹葉畫的有趣之處。因為樹葉的生命是不能被恆久保鮮,畫色會隨年月變化,所以同樣的作品,每次看都有不同的風景。就如初期用綠葉創作的作品《勾手指尾》,七年前看可能是代表一種清澀的承諾,七年後回後已變成過期的諾言。

Inkgo甚至會以落葉創作日記,記錄當刻的心情,每次翻看時見到葉色的褪去甚至碎裂,都會為光陰的流逝而感到可惜。但可惜之餘也有可愛之處,Inkgo憶起自己曾經因為愛情的煩惱而創作了一篇落葉筆記,畫面是一隻手輕輕地牽着一個樹葉狀的氣球,然後寫了一句「希望風給我不小心地吹走它。」Inkgo說這份愛情最終是分手收場,她有天回看那日的筆記,看見那個氣球居然真的與那隻手分開了,她就笑言原來落葉更懂我心。

說着說着,風又再刮起,一片樹葉又從Inkgo身後墜落,即使自己有多想將樹葉生命的痕述保留下來,也無力改變它死去的事實。Inkgo知道生命沒有永恒,所以希望以樹葉畫提醒世人珍惜生命燦爛的瞬間。

撰文、攝影、剪接:陳昶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