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香港人引以為傲的「Made in Hong Kong」(意義上來說)快成絕唱,消息一出隨即在坊間引起熱議。專家們左一句投資環境轉差、右一句國際競爭力下跌,「香港製造」幾隻大字盛載的彷彿只有香港於國際政治裏身位的討論。然而曾經由香港人併發的那些創意諗頭和設計美學,卻好像沒有怎樣被提起過。

個個都話「香港製造」正,所以「香港製造」到底有幾正?上環社區小店「軾Dongpohk」負責人歐陽偉航(Vincent)認為精緻而富玩味的設計,正是省靚「香港製造」招牌的重要元素。

這塊本地化妝品品牌廣生行雙妺嘜的經典廣告牌,讓Vincent踏上收藏家之路。

曾為中環「海運茶冰廳」太子爺、修讀設計出身的Vincent,對復古美感的觸覺十分敏銳。像他兩個月前跟友人合作位於上環城皇街唐樓地舖的小店「軾Dongpohk」,就細心打造成頗有「前舖後居」的港式懷舊feel。「前舖」是像士多般販賣着各種舊式本地小食玩具和新晉創作人的作品,讓vintage份子輕鬆挑挑看看;至於「後居」,就是讓愛收藏的Vincent曬冷的聖殿。家裏舊物越儲越多的他,毫不吝嗇地把自己的珍藏放在店裏公諸同好,電影海報、黑膠唱片、陶碟、玉杯等應有盡有。然而要數全店焦點,不得不提的是等身大木櫃。

威水外銷產品

木櫃裏是Vincent的收藏,主要為來自香港工業最為黃金的1950-1980年代出品。然而要他在不同年代各選一款偏好的產品,他卻笑言很困難:「因為我係會以設計角度去睇香港製造嘅嘢,我唔會刻意去分邊個年代。」他隨即從櫃內拿出了幾件寶貝,直言現在回看這些設計依然不感過時。

其中一件讓他愛不釋手的,是由塑膠大廠「紅A」在1960年代出品的彷水晶吊燈。當年還沒有電腦技術的協助,所有彷水晶吊飾都是由人手逐一打磨:「雖然係膠做,但效果同真嘅水晶燈起碼8成似。而且keep咗50年品質仲係好好。」以相宜的價錢就能粉飾家居,這可是當年風靡本地基層家庭的產品。除了本地內銷,這款彷水晶燈也曾熱銷歐美:「當年英文喺香港唔算好普遍,如果包裝盒上面一隻中文字都無,就知道佢淨係for出口。」只靠手繪而成卻非常有質感的內包裝袋圖案,同樣叫Vincent感到十分驚喜。

談到外銷歐美,Vincent興致勃勃拿出另一款鎮店之寶——穿着太空服、戴着氧氣罩,「detail位」十分多的Snoopy公仔,但別以為這只是普通的卡通週邊商品:「1969年美國太空總署搵咗Snoopy做代言人。呢個公仔都係香港做、然後出口美國。」Snoopy提醒了我,香港在1950-1970年代曾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玩具出口地。

同樣來自紅A的膠製透明紅色全盒。聰明地在盒內以錫紙墊底,提升產品視覺效果:「就係呢啲所謂設計嘅細節,令嗰樣嘢變得矜貴。」

作為兩個月後人類首次成功登月任務的綵排,阿波羅10號在當年5月升空。Snoopy當時被美國太空總署選為其吉祥物,有着代表安全的象徵。除了在美國太空總署各場合看見它的身影,它甚至威風得連太空人升空前也得先摸摸它。這個香港出品更曾在阿波羅10號當天,出現在地面控制中心。而在佳士德去年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的拍賣裏,阿波羅10號太空人Thomas Stafford及Eugene Cernan簽名版的太空人Snoopy,曾以美金10,000元的紀錄成交。

才介紹完Snoopy玩偶,Vincent又立刻拿出了印有Snoopy的電鐘:「香港製造嘅鐘錶當年係外銷全世界,攞咗license(專利權)就會外銷日本同歐美。」正以為他是Snoopy忠粉,才發現他更想力推的其實是右面的紫色機械鐘。這是捷和公司旗下之天秤牌(EQUITY)1960年代的出品,秒針化成中心的菊花形圖案旋轉,迷幻奪目的視覺效果在當年來說算是又燦爛又靡爛的前衛代表。Vincent表示巴閉之處就是在於這款「菊花鐘」的設計,曾在1961年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的設計比賽裏獲獎。

菊花鐘迷幻的視覺效果,與Vincent店面淡淡暗黃的燈光匹配。

更精細的「香港製造」

Vincent喜歡舊時的「香港製造」,同時也不忘支持新世代的本地出品。他觀察到很多訪客對現時香港生產的物品、甚至有否本地製作很陌生:「但入到嚟佢哋會發現,其實好似蠟燭、碟同首飾都係香港(的新生代設計師)做,另外又有啲以前香港做嘅嘢(舊物),佢哋或者會覺得香港都仲有好多空間去創作。」

店內熱銷的本地品牌「茶作」雪榚就是一例:「佢(其中一位創辦人Maggie)屋企兩代都係做中國茶嘅茶葉,佢老公就去學做意大利雪榚嘅手法。佢哋自己去研究點樣將茶做成雪榚,花咗好多心機時間去做呢樣嘢。」Vincent的角色,就是提供銷售點、以及收集顧客的意見轉達給「茶作」:「賣咗兩個月,反應唔錯。我哋做前線就係做呢啲,話返俾佢聽可以繼續大膽啲、做大啲。」

所以別人常説自1980年代之後、「香港製造」就開始沒落,正為新晉創作人努力推廣的Vincent卻不盡同意:「只係啲廠搬咗返大陸啫,老細係香港人、design嗰條team甚至有啲畫graphic嘅都係香港人。而家啲外國買家都係嚟香港洽談,老細再上去啲廠跟跟貨,呢樣嘢唔係好多人知。」他認為以往大量生產的所謂「香港製造」產品還是持續發展中,只是製造的地方不再是在香港而已;而以往的製造業精神、毅力和設計的創意依然在後輩間傳承,因而衍生出像「茶作」雪榚般的品牌。「香港製造」的轉型已經在默默地發生:「所以而家嘅『香港製造』方法係較為所謂嘅『artist啲』、較為有心啲精細啲、亦唔會大量生產,唔同以前好大量10萬8萬咁製造。」他笑言現在的藝術家只是燒一隻碟也要花大量時間思考和進行研究,如何令它變得富香港特色。

「我都寄望佢哋可以衝出香港,我哋本身係好有潛力去做呢樣嘢。」在Vincent眼中,轉型中的「香港製造」絕對有機會重現當年外銷歐美的盛景;除了欠缺東風輕輕一推,更重要的、是看我們是否願意先相信自己友的出品。

攝影、剪接:陳昶達
撰文:熊天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