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自古得盛寵而不衰,既是代表價值的象徵,同時亦是悅人的日常器具,一直是古文明賞識、戀慕、蒐集的對象。雖然不及米索不達米亞與古埃及早早以黃金為尚﹐但中國仍然是世上最早發現和利用黃金的國家之一,早在夏代古墓中出土的金耳環已經得到考古界的認同,距今足足有超過三千年的歷史,及後黃金的使用漸趨廣泛,就連東方詩人杜甫都以金成詩,在《麗人行》寫道:「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看黃金要看古金銀器,可以認識藏品的歷史底藏之餘又能細味黃金工藝。」香港收藏家夢蝶軒主人盧茵茵如是說。古代金器也貴在工藝與品味,曾被視為宮廷和貴族的禁臠,每件作品都經過金匠精心炮製,不論是髻冠或腰飾都雕鏤精細,精湛而有溫度,或許不是當今一般的金飾能夠相比。

夢蝶軒主理人及香港收藏家盧茵茵

金銀器飾物藏品件件都有故事

L’ÉCOLE 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董事總經理Élise Gonnet-Pon

過去夢蝶軒也曾經向大學借出過藏品,主要從考古角度宏觀過去三千多年來,黃金在中國社會的角色與發展,所以藏品強調多樣化,囊括金銀器物和金銀飾物。

而是次由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籌備的新展-「黃金的藝術:三千年華夏珍藏展」,夢蝶軒配合到自身作為珠寶學院的定位,展出55件廣及中原地帶、中國西北、歐亞草原、蒙古及喜馬拉雅地區,以至中亞地區的首飾藏品,包括項飾、耳飾、釵簪、手鐲、胸針及帶牌等飾品,呈現4種逾千年歷史的冶金首飾技藝,包括錘鍱及鏨刻、鑄造、珠化、金絲及纍絲,勾勒出歷代中國三千年來的黃金工藝。

狼紋金項圈 公元前4至3世紀
蝙蝠趕珠龍金束髻冠 公元15至17世紀 (明代,1368-1644)

在是次展出的藏品當中,有兩件是盧茵茵最得意的收藏,包括一件西北方遊牧民族的胸飾,及一頂明代蝙蝠趕珠龍金束髻冠。前者源自公元前4至3世紀,呈「U形」,由鑄造的厚實金牌組成,是一件受外來文化(生活於歐亞草原的斯基泰黃金藝術)影響而成的作品,金器開始出現獸搏、怪獸等圖案,項飾正正刻有兩隻巨鳥,而眼睛鑲嵌綠松石,造型秀雅,難怪連粗獷的游牧民族也愛穿戴;後者製作於公元15至17世紀,是一頂在碟形拍絲底座上鎮嵌半球形羅紋麗絲的金冠,雙龍以金絲繞上彈簧,龍首隨步履搖曳。有趣的是,佩戴飾品的方向也有講究,眼前看到繁複瑰麗的裝飾居然是髻冠的背面,這樣的設計目的是予身後的隨從觀看,就連如斯的階級文化金匠也計算得分毫不差。

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珠寶匠Marie Lemaitre

說到藏品展示的設計,學院特別將一部分藏品架起,亦特意調整展品擺放的角度,盡量呈現當時人穿戴的狀態。「這樣的呈現可說是為度身訂造,不論是展品的正面或反面都有值得留意的細節。」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珠寶匠Marie Lemaitre說。特別是錘鍱及鏨刻的藏品,其工序是在金片的背面錘擊,正面即可凸起;然後可用鏨刀在正面鏨刻修整紋飾,一反一正不斷作業,便可錘製出各種精巧的立體造型。有一件明代嵌紅色寶石纏枝菊花紋金梳,從背面更能看出金匠的嚴謹造工,相當細膩。

「黃金的藝術:三千年華夏珍藏展」

地點:L’ÉCOLE 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 
展期:2021年3月26日至8月29日*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日,每日下午 1 時至晚上 7 時* ﹙最後入場晚上6時﹚

免費入場 (場內提供免費導賞團時段,備有粵語、英語及普通話可供選擇,詳情載於官方網站,須在網上預先登記。)

*學院開放日期及時間可能就政府的最新指引而有所改動。如欲獲取最新消息,可瀏覽L’ÉCOLE亞太區分校的網站(www.lecolevancleefarpels.com/hk)和社交媒體(Facebook及Instagram:@LECOLEAsiaPacific)。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