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數碼化並非新鮮事,無論書、報紙或是藝術平面作品都有數碼版本。那麼音樂又能否不再只停留於記錄層面,而是轉化成擁有聲音元素以外的多元作品?

疫情嚴峻期間,所有實體演出都被迫暫停。本地作曲家鄺展維趁機利用當下機會,招來一班志同道合的數碼原生作曲家,把握時機將音樂跳出實體演出框架,「疫情造就有利條件,讓我們發掘到將音樂轉化成數碼作品的可能。」鄺展維如是說。

So Ho Chi《Who wants to be a __》

《下一個現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Arts Go Digital藝術數碼平台計劃」支持,於6月尾發佈五位音樂人各自創作的一首音樂作品。作品中大玩虛擬實境、高像真立體聲像、虛擬聲音漫步等科技元素,跨越聽覺限制,給予觀眾嶄新感官體驗。音樂不再只是聽,還有看,更似置身於現場演出中。

「實地演出」 將音樂融入環境

在港從事音樂及聲音藝術創作的張靜瑜期盼觀眾能到指定地點欣賞她所創作的音樂影片。鄺展維為作品解話:「由於影片與實際環境有所呼應,身處現場其中一樣,虛實轉換。為了不乏真實感,音樂影片保留雜音,融情入景。」

昔日只能與一大班人共同停留於一個場所聽音樂,有時更要肩貼肩站幾小時,現今透過可攜式電子器材,大家都可以不再受時間地點限制,此時此刻因你所想而奏起樂曲,不須留戀於耳中餘音。

Larry Shuen《我在橋上看風景》

VR實景演出 以假亂真的現場音樂會

注心研究虛擬及擴增實境與音樂的結合的Giovanni Santini用擅長的技術創作數條不同的VR音樂影片。不同於定製角度的動畫,Santini將觀賞畫面用程式篇製出360度幻想景像,帶上VR眼鏡就更似身處於幻想世界中。取決於觀眾的行動,不同方位與角度會造就出不同的音樂,觀眾更可游走在自由境界中探究,享受只屬於自己的獨家BGM。

Giovanni Santini《Essere》
Giovanni Santini《Essere》

至於孫禮賢、蘇浩慈和劉曉江的作品亦活用了新媒體,同樣精彩,留個機會讓大家發掘發掘。即使疫情過後,數碼音樂作品亦會成為新常態。正如在網上串流平台已可找到大多心儀專輯,不需特意購買光碟,採用數碼版本亦更為方便環保。

疫情催化,常態變更,使生活更密切地與數碼科技融合,藝術作品會逐漸在網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二次元世界找出新可能,令人​拭目以待。鄺展維認為是項目是一個起點,數碼世界值得給予時間心力加以探索:「作為一個創作者,我都想嘗試數碼化。網絡作為一個生態,數碼創作不應只在疫情期間存在,即使可如常現場演出,不同元素亦可再加以利用。」

立即欣賞:https://bit.ly/3yls85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