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逃殺》4K修復版於7月1日上映 (電影海報)

生存遊戲類的影視作品多不勝數,即使題材驚慄,畫面血腥暴力,仍然吸引眾多觀眾追捧。日本亦有眾多同類型作品,近期有《今際之國的有栖》等。鬼才大導深作欣二的經典《大逃殺》於2000年日本上影,翌年在香港首映,由於反應熱烈,作品所創造的話題效應甚至擴展至周邊亞洲國家,引起極大迴響,除了北野武飛刀爆頭女學生成為不少影迷心中的名場面,亦讓一眾年輕演員如藤原龍也,柴崎幸及栗山千明等在國際知名度大開。《大逃殺》作為生存遊戲類型的始祖電影作品之一,20年後的今日以4K修復版姿態回歸大銀幕,昔日無緣而今日已成「大朋友」的你可藉此機會到電影院回顧這齣經典作。

藤原龍也飾演男主角 七原秋也 (電影劇照)

故事講述新世代開初,某個國家世風日下道德淪落陷入衰敗,失業率高企使年輕人對社會失去信心,幾十萬名學生輟學,青少年犯罪率亦急升。陷入絕望的大人對下一代產生恐懼從而通過一條簡稱為「BR法」的《新世紀教育改革法案》,以死亡的恐怖支配年輕人,從而奪回大人的威嚴。在如此故事背景下,城岩中學3年B班被隨機選中成為了「BR法」的實施班別。在踏上畢業旅行路途,卻意外抵達荒島,必須互相殘殺直到留至一人,若不服從格殺勿論。為求自保,亦只能表露真本性,廝殺曾經的知心同窗。

由北野武飾演的北野老師 (電影劇照)

大逃殺不缺血腥畫面,每一場廝殺都….即使….是甚麼令純真的學生鐵下心腸,殺死對方?

或許大逃殺是社會的縮影……

在血腥殺戮的背後,蘊藏的是對現實社會的諷刺。「只有一人能活下去」的規律剎那間烙印於學生們的心頭,人與人間建立信任友誼,在生存、現實面前逐漸崩塌,蕩然無存。《大逃殺》將現實社會中競爭的殘酷、人性的黑暗面直觀地表達出來。學生們之間的殘酷殺戮,競爭力較強的人自然能夠生存下來,而競爭力較差的人則會被淘汰。

3年B班 (電影劇照)

不斷競爭、廝殺,就是在42名參加者中脫穎而出的不二法門。現實社會中的試場如是,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亞洲國家推崇學歷、成績至上主義,日本亦不例外。學歷經常被用作評價個人社會地位與工作階級的標準,學生從小就被灌輸「學歷與前途掛鉤」的觀念。學生在教育制度下陷入無止境的競爭,升學考試好比《大逃殺》中的「BR法」,一人的獲勝意味着多人的淘汰。職場亦如是。成績名列前茅還是名落孫山?成為獲取錄者還是落選者?往往競爭衍生排名,而第一名的寶座則只有一個,並沒有皆大歡喜的結局。

想要生存下去,想要脫穎而出,唯一的辦法就是互相殘殺,用成績也好、用武器也罷,這就是「大逃殺」的真理,亦是社會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