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非遺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應用在當下社會的各種挑戰?振興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撫平脆弱的心靈?這不只是香港,亦是亞洲以及全球尋找已久的良方。」—— 香港藝術家林嵐

香港藝術家林嵐

與港鐵連接的K11藝廊長走廊,遊人如鯽,探進玻璃看到的都是非常具創意傳統與當代新舊共融的藝術品,當代藝術家林嘉裕製作的蒸籠枱櫈「一盅兩件」、建築師丁樂融以破竹技巧創作的燈飾 、張正寧畫上愛愛麗絲夢遊仙景的中式茶壺、陳淑娟繪上打小人圖案的廣彩繪碟,以及中學生繪畫電影《小丑》的廣彩碟子, 手藝精湛之餘也能讓觀眾看到貼地的題材。

中學生繪畫電影《小丑》的廣彩碟子
建築師丁樂融以破竹技巧創作的燈飾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就是經歷時間人類生活智慧的結晶,最關鍵是一種way of seeing (看事物的方法)。手工藝的矜貴,是要能自主地經營、融入生活,順勢的非遺才能自力更生、一代傳一代。」問身兼香港藝學院藝術總監的林嵐,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下與嶺南大學合作的想法。她侃侃地說到因果,亦啟發她三年來對非遺教育計劃的想法。

張正寧畫上愛愛麗絲夢遊仙景的中式茶壺

「就算是絕活,若果已不合時宜,它是無法生存的。」作為「傳.創」計劃的負責人之一,林嵐強調「活著非遺」,就是要引證非遺與我們日常生常息息相關,她特意與當代藝術來一次crossover,就是希望傳統與當代撞出創新與無限靈感。

林嵐形容,過去三年進行的是個艱難的先驅者實驗計劃,過程困難重重。「既找到非遺的盲點,亦催生了多方面的思考,回應着對未來的憧憬。」這是她出席「傳.創」2021年峰會時在台上發言時,有感而發的。在歷史的原點滲入當代藝術,那種匠人精神才能薪火相傳。「手工與純藝術本為一家,為何只能各行各路呢?必須重整傳統工藝價值。」

「傳.創」峰會:跨文化與平台的非遺對話

峰會由歷史開始以當代藝術貫穿,重拾非遺之美。與會者包括菊池裕子博士(Dr. Yuko Kikuchi),她是日本金澤美術工藝大學藝術及設計歷史系教授,她以工藝殖民的歷史分析作為引子,緊接有秋元雄史(Mr. Yuji Akimoto)以重新審視地方傳統工藝價值與技術來面對新世代挑戰的實例;也有Dr Kevin Murray以網上雜誌平台串連,將世界各國的傳統工藝復興的故事落地開花;同時也請來本地專家分析香港非遺的「心」(藝術治療)、「食」(傳統圍村菜)和「居」(明式傢俱)等各方面的實踐和跨文化保育角色。最後透過英國V&A博物館館長 Dr. Tristram Hunt 講及文化遺產與當代藝術之間的城市發展與身份認同。

「傳.創」非遺教育計劃為期四年,除了包括一系列的學生培訓課程、導師培訓課程、周年展覽及境外交流團外,還特別籌備一場峰會,期望藉此將大家的目光聚焦於香港非遺的持續發展上。計劃迄今讓超過7200名中學生透過體驗式學習及多元化活動,發揮創意潛能,並孕育新一代的非遺人才。

「所以必須學生、家長、教師、校長甚至普羅大眾都要明白,匠人與律師、醫生一樣都是一門專業,當年輕人希望委身一門手藝,社會應該要給他們多點支持才是。」林嵐補充說。

匠人絕活隱藏刻苦耐勞的香港精神

自2014年政府公布《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後,香港非遺的活動、講座及工作坊等如雨後春筍。香港的非遺清單共分五大類,合共有480個項目,其中傳統手工藝佔有127項。有些工藝在香港延綿了半個世紀以上,成品涵蓋了衣、食、住、行各方面,曾經讓好幾代人賴以維生,例如在節慶或儀式中使用的紮作品、展露東方女性美的旗袍、在喜慶節日張貼裝飾的剪紙、草根的小確幸的吹糖糖膠、平民家居必備的木家具、功能與美麗並重的廣彩器皿、盛載美味點心的蒸籠、以至家中信箱曾用上的白鐵器具等,背後蘊藏一眾匠人的精湛手藝,還包含了他們刻苦耐勞的香港精神。

年度大展:不一樣的賞心悅目

第三屆周年展覽正在K11舉行,還配合網上展覽,親自觀看感覺是不一樣的窩心。超過1000件師生的作品,還有一連串工作坊同導賞團。

以往兩屆非遺重點項目分別為紮作、長衫製作、剪紙、吹糖、麵塑、木傢俱的製作技藝,今年第三年加入廣彩、白鐵、蒸籠,統統充滿當代且貼地的玩味性。計劃以師徒制的教學模式,由資深師傅傳授工藝予當代藝術學生,再由他們把情懷和心得分享予中學生。舊藝中融入新意,真的看到讓傳統的技藝以具玩味的姿態發揚光大。

林嵐希望,計劃能繼續下去,與嶺大學術上的研究、與當代藝術家的合作也可以更深更廣的長期發展。「希望一層一層不同層次去實驗,去學習,最重要是匠人與藝術家攜手可以把ways of seeing 帶入校園,向中學生以及成人學徒直接傳授手藝,分享心得,讓傳統可以代代傳承。」

第三屆「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畢業展覽

日期:即日至7月4日
時間:11:00 – 20:00
地點:九龍尖沙咀河內道18號 chi K11藝術空間(K11 Art Mall地庫2樓chi K11 藝術空間)
費用:免費入場
網上展覽網址:www.ichplus.org.hk

撰文、攝影:鄭天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