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香港文化博物館最新常設展覽「瞧潮香港60+」,展廳內陳列過千件別具意義的流行文化展品,讓觀眾一睹香港逾半世紀的流行文化寶藏。
戰後香港嬰兒潮人口迅速增長,並迎來經濟起飛,不僅激活了GDP,也激發了港人無窮的創意。中西匯聚的香港如海綿一樣吸收外來文化、追求時尚,音樂、電影蓬勃發展。粵語青春歌舞片、新浪潮文藝電影、改編自日語歌的電視劇主題曲,都引領了那些年的潮流。

走進展廳,看到琳瑯滿目的展品,彷彿與一代又一代的巨星擦肩,一睹香港的文化軌跡。展覽雖然包含了很多珍貴的時代展品,但卻意不在懷舊,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盧秀麗說:「倒過來看我們這次其實是講時興,讓大家看看香港一路的文化痕跡。」
有種格調叫香港
上世紀五、六年代的香港,一邊廂有上海文藝界人士南移,在香港接力推動嶺南文化,讓粵劇和國語歌舞片如雨後春筍般綻放;另一邊廂,香港土生土長的年輕一代渴慕西方文化,收聽西方流行歌和組織樂隊、追捧西方樂隊如披頭四等也成為了學生和年輕人的流行時尚。兩種文化並非平衡發展,而是互相碰撞交融,擦出火花。粵曲也加入了西方音樂元素演變成香港獨有的「跳舞粵曲」。

展覽的第一部分「中西匯聚.文化熔爐」,牆上懸掛着五、六十年代的唱片,從「貓王」Elvis Presley到「寶島歌王」青山,國粵語及英文歌曲均有展出。珍貴展品包括「小雲雀」顧媚的《不了情》黑膠唱片、陳寶珠《女殺手》電影唱片,還有《四傻狂想曲》黑膠唱片,以詼諧形象加上幽默的改編歌詞,刻意模仿和挪揄披頭四,這些都是當年的「潮人之選」。


音樂以外,昔日的時尚衣著亦展示了當時人們的潮流品味。1960年代,「玫瑰公主」蕭芳芳和「影迷公主」陳寶珠憑着甜美外表和時髦的衣著傾倒眾生。少女時期的蕭芳芳,曾於粵語歌舞片中穿著珠片迷你裙熱舞,迷你裙亦成為了當時少女參加舞會派對的「潮服」。這條閃爍的迷你裙配合水晶燈及特色旋轉樓梯,別具風情,成為展區的焦點。

重溫美好的那些年
「香港的普及文化,如電影、電視,及時地扶掖了港歌的興起與傳播,令其影響力遍及地球遠方角落,創造了劃時代的普及文化高峰。」展覽的一面牆上展示了「鬼才」黃霑叔鏗鏘的字句。


197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經歷前所未見的浪潮,一眾在本地大學畢業或海外回流的年輕人一窩蜂投身電台廣播、電視、電影及流行音樂行業,這些文化人貫通中西,以不同風格演繹出香港的多元特色,影響力更遠達海外,讓國際注意到這顆「東方之珠」的魅力。


展覽展示了電影海報、歌詞手稿、雜誌封面及獎座等,以展示香港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和電台廣播節目等的發展,當中又以一系列香港外文版電影海報最引人注目,包括英、德、法、日等語言。盧秀麗館長說:「當年的香港電影百花齊放,有諷刺時弊的香港喜劇片《七十二家房客》及《半斤八両》,有李小龍的功夫電影,有導演王家衛、關錦鵬以香港女性為題材的電影,亦有風格獨特的新浪潮電影,今次展覽可以盡覽昔日電影業的風采。」


流行音樂展區亦有「彩蛋」,就是那幾台讓人聽得過癮的點唱機,收錄了多首金曲,從許冠傑的《鬼馬雙星》到張學友的《每天愛你多一些》都可以予人點播,聽着那些縈迴不斷的歌聲,心情也彷彿隨着音樂節奏而起舞。

參觀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瞧潮香港60+」展覽,猶如翻閱一部香港流行文化史,盡覽昔日香港繁榮蓬勃的流行文化黃金年代。世界瞬息萬變,當年的時興現時已變成懷舊。透過這個特別的展覽,觀眾在尋找香港過去的發展軌跡之餘,亦能從中獲得啟發,承傳香港的多元文化,以譜寫香港流行文化的新篇章。

瞧潮香港60+
香港文化博物館(新界沙田文林路一號)
一樓 常設展館
免費入場
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開放時間為星期一、三至五早上10時至下午6時,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為早上10時至下午7時,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休館。
撰文、攝影:陳昶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