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排練室裏,顏色各異的木椅子四散,演員從兩旁走進,繞過一張張椅子,如同日常裏匆匆與不同的人擦身而過。十七世紀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道盡人世間的七情六慾,現以廣東話、英語和普通話分別從演員口中唱出。他們圍着椅子繞圈,偶然相遇、觸碰、對視,伸出手臂要與對方相擁,卻又從彼此的懷裏掙扎溜走。濃縮的詩、身軀的抽象載體,使劇中脈絡變得曖昧,你卻能從每一個眼神、觸碰,讀出愛情關係裏種種試探與迷惘。

以形體劇場見稱的綠葉劇團,2010年由藝術總監黃俊達於法國巴黎創立,後移師香港為創作基地。劇團成立晃眼已逾十年,由最初到世界各地巡演,到近年受疫情影響留在香港,團隊的創作熱情亦無絲毫減損。《#1314》是劇團下月帶至舞台的新作,雖以經典的《十四行詩》為題材,他們卻不甘遵循固有,音樂上請來周耀輝團隊重譜部分粵詞,並由朱栢謙、韓梅、龔志業、文斐揚、梁晞娜等擔任創作演員,以形體叩問既有的語言、環境和觀念。
由《十四》到《#1314》
《#1314》於五年前首次上演時,原以《十四》為題在北京的先鋒劇場演出。那時綠葉劇團才剛起步,十多個演員在牛棚排戲,夏天時需穿着厚重的服裝,而且每兩個月就創作出一個新的表演。「因為我們沒有申請任何資助,想以巡演為我們的基礎,用這個方式來留下一群喜歡表演、喜歡創作的人。那時的一群人當然仍留到現在,回想真的有血有汗。」說起劇團初成立的時期,黃俊達斂起笑容,言談間卻流露對創作的熱誠。
初時綠葉劇團排演的作品,例如《鄭和》及《爸爸》,都以形體為主要的表演模式,但原來黃俊達早就有意將莎士比亞的文字融入創作之中,卻怕自身經歷不足,而且現實環境比創作更戲劇化。2019年上演的《孤兒》,黃俊達悄悄放進了莎翁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到了《#1314》才正式迎來莎翁筆下詩意文字與演員身體的對碰。
「當年以身體為主導進行創作,是想培養一群人在身體上作好準備,而這個準備最後是為了等待文字進入的這個瞬間。我希望先讓身體準備得好一點,之後再有文字的介入,才不會只有文字的力量。」黃俊達沉穩地逐字吐出。「文字本身有很強的力量,以身體的力量再介入的時候,或會產生一些不同的效果。」
《#1314》結合不同的媒介和語言,不論對創作或演繹都難度倍增。曾有跳舞、唱歌和舞台劇表演經驗的韓梅,形容這次演出結合了她向來喜歡的元素,卻笑言:「是很快樂的,但困難亦在此,就是當這些元素單一運作的時候是一種東西,但當它們混合起來時,我還能否將自己先前累積的東西呈現予觀眾?這是我一直在摸索的。」

《#1314》愛情角力:獨欠「2」人
對於「1314」,一般最容易聯想到「一生一世」的愛情誓言,黃俊達對此卻有不同看法:「我對『1314』的見解是,當中沒有『2』這個數字,即你可能是一個人、三個人,或甚至後來會有四個人。」此劇雖只有五位創作演員,但角色之間的關係糾纏不清:一個喜歡尋歡作樂、一個及至暮年、一個從沒嘗試戀愛、一個在情場上身經百戰、一個追趕愛情而不得……各人成為彼此視角下的慾望客體,唸着最溫柔的詩句,形神間卻充斥着因愛而生的各種嫉妒、猜忌、痛苦與暴力。
黃俊達解釋劇中隱含對愛情觀的思考:「我會問很多問題,究竟思想出軌是否出軌?很多由此引申的愛情觀,其實某程度上都在談論一種道德。或是假如沒有婚姻的制度,那麼做這種事情是否合理呢?能否算作『罪』?很多由此衍生的問題——或是哲學上、制度上、環境上——有很多東西限制了我們,或我們本身也需要被限制,以尋求安全、安穩。但我們在安穩之餘又想追求自由,於是不斷面臨這種狀態。而這種提問我覺得是很需要的。」
對於愛情或關係的建立,不同人帶着相異的價值觀,甚至一個人在不同時候談論愛情,也會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這是有趣的,即你的價值觀改變了,得到更多經歷後,你的追求有所不同、需要亦有所不同。到底我們最需要甚麼?」劇中隱含黃俊達與一眾演員對愛情的思考,正如價值觀不斷流變,演員的每一次演繹,所潛藏的情緒、想法亦有所不同,以至劇場創作往往是一個屬於「當下」的藝術,它不甘被時間定型,直至現場演出的一刻仍可能隨時代和周遭環境而改變。

語言以詩濃縮 身體卻很誠實
「軀體的價值在於它涵有精神,那精神即是我的詩。」(The worth of that is that which it contains, And that is this, and this with three remains.)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之七十四
《#1314》表面上談論愛情,實際上關乎一段關係的建立。此劇不以敘事切入,卻由詩帶出狀態,並以演員直覺的感受作為切入點,詩與形體因而取代了日常用語,成為角色之間溝通的工具。在繃緊反常的肢體間,釋出的詩意文句更凸顯語言的精巧與張力。梁晞娜點出語言的隔膜時,頓下細想要說的言辭:「基本上就算是你身邊與你溝通最多的那人,你可能也會覺得他未必完全明白自己,但是形體撇除了那一種溝通,例如我們排演時的一個接觸,其實它的意義很大,兩個人彼此觸碰,或無法彼此觸碰,當中的距離也盛載了語言在其中。」

黃俊達認為形體劇場的訓練能讓人思考本源,尋求一種最純粹的人的狀態。龔志業則視形體為一個說故事的工具和媒介:「大前提是讓大家看到,裏頭有甚麼故事,或有甚麼事情在當中發生了,這比較重要。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看一些對白為主的戲劇,或習慣看一些較易入口,不要求我們思考太多的表演方法。因此現以形體戲劇演出,很希望大家進來觀看後,會發覺原來有另一個角度去理解一個表演,甚至是有新的刺激、新的體驗,然後感覺會有所不同。」

在一個充斥紛亂資訊的社會裏,觀眾走進劇場,能夠從一個較抽離和安靜的空間重新觀看現實世界,而身體撇除了諸多規範的言語,可以讓人們從最直接的動作感受其力量,探討關係中所不能言喻的部分。龔志業談起形體戲劇有趣之處時,不時展露的笑容,顯現他對創作的熱誠:「當你的身體在某一個形體的限制之下,你再嘗試將它放進一個寫實的框架裏,大家去尋找其力量,就會發現原來有很多故事可以發生。」
《#1314》的演員們因此希望能與觀眾共同參與建構形體劇場的意義。「現在我們觀看或創作一套劇,其實不只是坐下來觀看表演那樣片面、單一,其實每一個表演都想觀眾一起參與。」韓梅猶疑片刻後續道:「對於我們來說,現時社會發生的事,也不知道該用甚麼語言去回應。我們很幸運可以用身體表達一些訊息,或是我用身體能令你感受到那一種力量,所以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現在做形體劇場的意義。」


撰文、剪接:鄭思珩
攝影:陳昶達、陳恩慈、鄭思珩
賽馬會藝壇新勢力
綠葉劇團《#1314》
日期及時間:
24.12.2021(五)20:00
25-26.12.2021(六、日)15:00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節目詳情及購票:www.newartspower.hk/event/1314sonnet/
此節目為「賽馬會藝壇新勢力2021/2022」之節目。藝術節詳情可參閱官方網頁www.newartspower.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