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在自己的手藝上,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巧木不朽》聯合策展人周健龍

在如今這個追求效益的城市,商品以量取勝,講求快捷。假如聽到有人花一個月的時間來製造一張椅子,或許只會惹來質問:「人工幾多啊、點樣搵食啊」一類的疑惑。然而工藝上的追求,不僅能夠將傳統手藝加以傳承,還代表了這片土地所蘊含的創意和可能性。

中環卑利街有一幢活化的兩層唐樓,名為「飄雅活藝」(Crafts on Peel),白色外牆的樓宇擠身於店舖的狹縫之間,落地大玻璃門後,柔和的旋律伴隨木質氣味四溢,彷彿在繁囂的社區裏倔強地延續着一個個傳統工藝的故事。

圖片來源:飄雅活藝

此刻被標誌為「傳統」的事物,在某個時刻也曾創新一時,社會急速變化的推湧使得傳統手藝頻臨消失,卻有當代工藝師逆流而走,向傳統工藝師學習,兩代互相交流、合作,共同創作出流露當代生活態度的作品。「飄雅活藝」近日舉辦的《巧木不朽》展覽中,不同世代、界別的本地工藝師各自將獨特的風格和工藝手法灌注成品之中,以當代、本土的視野重現舊年代美學。

趟開捲門 凝住時間的「櫃中櫃」

遍及我們家常的木質藝品很多時候看起來低調、平平無奇,但一如傳統工藝師蕭炳強的作品《華堂流光》那樣,將門櫃的木捲門趟開後,背後竟藏有整個明清時代的雅緻廳堂,伸手就能觸及一個時空交錯的空間。

《華堂流光》融合了「櫃中櫃」的概念,在木捲門後藏着廳堂浮雕,左邊櫃門的牌匾上刻有「知足者富」,襯托大廳的氣派而不顯俗氣;而在右邊櫃門上,那置於茶几之上的木櫃傢俬,赫然就是本次作品的縮影。蕭師傅提到,如此設計是希望為觀眾留下一個問題:究竟是先有浮雕,還有先有櫃?

作品結合蕭師傅的雕刻功夫與當代工藝師周健龍的木工手藝,後者形容此作仿如一本「立體書」,把捲門拉開時就像在翻揭一本書籍,娓娓講述封面背後的設計故事,同時帶來三種感官享受:其一是視覺上的衝撃,雖然門板實際上不厚於五釐米,但雕刻的景深呈現出仿如親歷其境的三維空間意象;第二種感官在於嗅覺,木櫃取材自樟木,刻意不上色的原因就是為了保存樟木的氣味;最後是帶來觸覺的體驗,將浮凹刻製的桌椅與茶几化作櫃門的手柄,注重美感的同時亦毫不忽視其實用性。

傳統工藝師蕭炳強

蕭炳強過往多從事神像的雕刻,曾為水上人製作「家神」,並為不少中式酒樓雕鏤龍鳳柱及木雕,擁有五十多年的雕刻經驗;周健龍則視木工為探索心靈和冥想的途徑,尊注研究香港的木工傳統。兩代工藝師對木雕各有抱負,卻同樣重視精雕細琢,在內部面板以及講求毫釐不差的捲門凹槽裏,融進自身的巧思。

當代工藝師周健龍

兩代工藝師合作 從木藝發掘城市縮影

木製工藝除了像《華堂流光》一作那樣保存時間,也可以留有一座城市的縮影。往來維港兩岸的天星小輪上,雙向椅背至今仍維持木面與金屬結構,能夠往前、後兩方推動,調整方向。這種設計流行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常見於歐美地區的火車、電車等交通工具,亦曾應用於香港往日的火車車廂之中。

工藝師劉偉昌以此概念為根基,創作出《往返椅》一作。他用純鐵製造框架時,以波浪形模仿海浪的形態,帶來一種乘船在海上搖蕩之感。簡約的幾何框架結合周健龍的美國黑胡桃木的面板設計,每條木板的弧度與闊度均作仔細考慮,以求舒適地承托背部。劉偉昌反思,如今的古董在上個世紀其實也曾屬於摩登,該時代的手藝極為精巧,惟如今大眾更重視成本,因此甚少人願意費時、費資本來造如此一張椅子,他不將工藝視為工作來看待,屢將美學與工藝融入公共設施,目的只是為了證明:「香港也能做到這些,只在於是否有人願意用心去做這件事。」

工藝師劉偉昌

同樣由兩代工藝師合作設計的作品,還有以露兜樹為主角的《旅程》。木材離開大自然後,樹木的生命透過工藝師之手加以延續。黃健洪自少與香港的原生植物露兜樹結緣,小時候已學懂將其氣根製成油漆掃,用來黏貼揮春。到了花甲之年,黃師傅更花上兩年時間鑽研,將露兜樹製成環保刷。當代工藝師林昆佑對他的作品深感興趣,藉這次飄流活藝工藝交流計劃,二人將採集回來的露兜莖與氣根,製成毛筆、花器、刷套等工藝品,保留露兜樹的獨有魅力,並以東方漆藝技術保養其形態,向民間工藝致敬之餘,亦反思人、工藝和自然的關係。

傳統工藝中的當代視野

展覽引入了多位當代工藝師的視野,為傳統技藝帶來嶄新的態度、技術和熱忱。例如由羅芷韻、陳子駿和張翰謙合作製成的《巒澆戲影》,結合傳統東陽木雕與當代光影裝置的概念,透過燈光將山巒的輪廓投映於牆上,緩慢旋動的機械轉盤,令靜態的山景瞬間變為具動感的山水空間,旋起又滅的影子為此作添上一抹無常之感。此作受禪宗「枯山水」概念啟發,讓人感悟自身與宇宙的關係。基座則仿日本茶室,觀眾走進空間前得先把鞋子脫下,猶如卸落一部分的自己,才融進大自然的包覆。

《日心說》則由英國出生的工藝師Damian Boylan所作,他將創作靈感追溯至自身一段「面臨失去」的階段,希望藉作品具象呈現出時間的無可逆轉性。《日心說》啟發自日本傳統的「燒衫板」原理,Damian以高達兩千度的高熱反複焚燒木材,使其呈現出岩層般複雜的紋理。置於中間的黃銅板則代表着「燃燒」的物質,與燻黑的木質色澤相互輝映。

工藝師Damian Boylan

「傳統」不一定是固定的標籤,有時亦可以流動——例如在世代之間,在愈發精進的手藝之下——衍生出嶄新面貌。由精細的裝飾品到大型傢俱,木工都講求工藝師的手藝,在實用與舒適的原則下保留設計美感。要在全球化的洪流下發展出專屬本土的工藝特色,橫跨世代的交流和合作就顯得更為重要,除了傳承之外,工藝的背後亦包含了創作者,以至鑑賞者對古今美學的認知。

《巧木不朽》
展期:即日至2022年5月21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6時(周日、一閉館)
地點:飄雅活藝(中環卑利街11號)

撰文、攝影:鄭思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