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詐之所以成功,是出於欺騙者的高明,還是被騙者的粗疏?改編自真實事件的詐騙犯罪影集最近在Netflix成大熱,繼《Tinder 詐騙王》後,《創造安娜》(Inventing Anna)自推出後亦一直高踞排行榜前十位。
一季共九集的《創造安娜》改編自2018年《紐約》雜誌的一篇專題報導〈How Anna Delvey Tricked New York’s Party People〉。被報導的主角Anna Delvey真名為Anna Sorokin,偽裝成富二代混入紐約的上流社會。家境平凡、沒有從商經驗與學歷的她,卻成功讓一眾華爾街精英與名媛相信她是來自德國的富商繼承人,四年內從眾多銀行、餐廳與商業夥伴身上騙取約20萬美元(約156萬港幣)。

以奢華生活的假象騙倒全紐約
「一切始於金錢,就像紐約經常發生的那樣。」由Jessica Pressler撰寫的報導文章便以這句開首。與Anna見過面的人,有些確信她的父親是一名駐俄羅斯的外交官,有些卻堅稱他是石油工業巨頭,或德國古董業大亨。而事實上,1991年出生於俄羅斯的Anna Sorokin,在16歲時與弟弟和父母移居德國,她的父親曾任貨車司機,後來開設了一家節能設備的業務。對家庭的財務狀況一向謹慎的父親,從沒想過女兒對外竟把他說成一名德國富商,甚至以繼承人之名混進了紐約的上流圈子。
Anna的名流故事始於2013年,當時她在巴黎時尚雜誌《Purple》實習時,開始以「名媛Anna Delvey」的身份闖蕩,並申請調往紐約分部。位於蘇豪區的酒店服務員Neff回憶,Anna在2017年曾在酒店居住一個月,期間住在每晚花費約400美元(約3000港幣)的豪華套房,她出手闊綽,總是給予服務員、司機、侍應等100美元作小費,以至服務員們都爭着要替她搬運行李上樓。
同時Neff亦發現,Anna熟知區內所有時髦的人士與地方,經常舉辦大型晚宴,出席者包括首席執行官、藝術家、運動員等名人。「我以為她家裏有的是錢。」這是當時接觸Anna的人對她的印象。亦因此,憑着她奢華的生活模式,以及對藝術、時尚的觸覺,讓Anna以名媛的假身份成功騙倒了全紐約——雖然大部分人對她的財富來源並不清楚。

「看穿紐約靈魂」的假名媛
然而,在偽裝成名媛的過程中,並非所有人都對她的身份毫無質疑。她經介紹認識了北京年輕收藏家黃勖夫後,主動提議一起去威尼斯雙年展,並讓他先用信用卡預訂機票和酒店,後來卻似乎忘記了還錢。對極為富有的人來說,Anna欠下的幾千元並不算很多,後來黃勖夫也漸漸不在意,直到次年從Anna舉辦派對的餐廳那處得知她同樣沒有付賬,才意識到她是個騙子。
這種請富貴朋友代為墊支的手法,成功讓Anna付清她在各地欠下的賬單,而那些人亦以為Anna不過是因為太富有,才忘記自己曾欠下這些錢。於是Anna得以住進高檔酒店、搭乘私人飛機出席大型派對,而對身邊人背景漠不關心的紐約上流社會,亦無人對她的身份展開質疑。
她經此技倆騙財,最終也因此而落網。Anna邀請友人們到摩洛哥度假,其中包括了《Vanity Fair》雜誌編輯Rachel DeLoache Williams。度假期間,Anna無法使用信用卡償還酒店預訂的費用,Rachel因此被迫支付遠超於她一年工資的6.2萬美元。之後Anna遲遲沒有還款,Rachel於是向警方投案並舉報了她。2019年,Anna被紐約最高法院裁定干犯多項盜竊罪,於2021年2月獲釋。
「我只想被認真對待。」Anna或許是一名欺詐犯,但她的目的卻不只是要成為一名社交名媛而已。她曾言:「世界上有無限的資本,但有才華的人是有限的。」Anna的故事揭示了上流社會的虛偽與膚淺,在她身邊環繞着的一群名緩菁英,單從社交平台的印象以及Anna奢侈的花費行為,就全都輕信了她的話,沒人願意進一步核實真假。
他們為何輕易上當受騙?報導Anna故事的記者Jessica Pressler認為Anna看穿了紐約的靈魂,「如果你讓他們看到錢,他們就幾乎看不到其他東西了。」Anna是一名號稱德國6000萬歐元(約五億港幣)財產的繼承人,身邊圍繞着各色各樣的人,他們在上流社會的關係中各取所需:金錢、名氣或享樂,消費每段關係,因而只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並自動將那以外的荒謬行徑合理化。因此Anna的假名媛身份雖然是詐騙,卻是建基於紐約社交圈子的膚淺以及資本決定人的價值這種種想法,才令那些簇擁在她身邊的人一再受騙於如此的老技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