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是裝飾品,更是一門藝術。
曾於歷史上舉足輕重的珠寶世家Lacloche,現在雖然被世界遺忘,但無可否認他們對工藝的完美追求曾為上世紀開拓過一個浩瀚的珠寶宇宙。

致力為大眾推廣珠寶知識的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成立十週年,於世界各地舉行連串慶祝活動,而香港的亞太區分校就舉行「Lacloche,巴黎珠寶大師,1892-1967」展覽,當中展示這上世紀巴黎珠寶世家的四十多件珍品。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董事總經理Élise Gonnet-Pon 更形容:「這展覽就像一封巴黎與香港之間的情書。東方文化曾於1920年代深深影響巴黎的珠寶設計。作為回禮,這展覽希望為香港人帶來巴黎人的生活態度,重現20年代珠寶給人們帶來的歡樂。」

Élise Gonnet-Pon
但這被世界遺忘的珠寶品牌能夠重現香港,其實背後的策展團隊卻花上四年時間蒐集珠寶和其早已遺失的文獻,甚至為這消失的品牌出版專書。

沒有「尋寶圖」的珍品尋寶
Élise說:「這些上世紀製造的珠寶早已失散至世界角落,所以找尋它們就如執行偵探工作。」但難上加難的是所有關於Lacloche的文獻早在1931年第一代家族品牌結業並宣布破產時消失,所以是次策展人Laurence Mouillefarine開始接觸這考古任務時也毫無頭緒。

記者出身的Laurence曾撰寫不少有關裝飾藝術時期(Art Deco)珠寶的著作,於是Lacloche家族後代就委託Laurence寫一本關於他們家族歷史的著作。剛接手工作,Laurence就聯同圖像學家Veronique Ristelhueber各施各法找尋關於這品牌的線索。
「我們嘗試找尋有關他們珠寶的銷售目錄、我們曾與不同收藏家、經銷商、拍賣行聯絡。」雖然Laurence因此找到了一些珠寶的下落,但卻找不到任何文獻的去向。在沒有任何Lacloche的歷史文獻下,Laurence與合著者曾想過放棄撰寫這本編年史。
渺茫線索追溯珠寶歷史浩瀚
雖然機會渺茫,但Laurence仍然堅持追查有關品牌的檔案。最後,她與合著者竟然在圖書館裏,發現了一本非常細小的展覽目錄。這本目錄附屬於1966年在巴黎舉行的一個展覽,而這個展覽正是紀念Lacloche曾於1925年參與的現代裝飾藝術和工業藝術博覽會(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這本展覽目錄雖小卻蘊藏重大線索,因當中提及到Lacloche創始人Fernand Lacloche 在1925年曾委託製作的兩本圖集,而這兩本圖集正紀錄了那年展出的所有作品和介紹。
在L’ÉCOLE的協助下,Laurence 最終在紐約的一個私人收藏中購入這兩本圖集。透過圖集的文字裏蛛絲馬跡一一追查珍品的下落,發現它們落到日內瓦、巴黎、倫敦、洛杉磯甚至香港的13個藏家手上。Laurence將資料撰寫成書《Lacloche Joailliers》後,匯集各散的珠寶亦連同家族史一併在巴黎首次舉行展覽。
兩年後,展覽來到香港,因疫情關係轉以網上展覽的形式免費展示給大眾,讓觀眾不只是了解Lacloche這經歷百年品牌的歷史,還能見證世世代代匠人、擁有者和收藏家的印記。

Lacloche LIVE! 網上展覽:https://bit.ly/3iLiUcF
採訪:鄭天儀、余靖
撰文:余靖
攝影:陳恩慈、鄭思珩、余靖
影片中的出現過的展品包括:
手鏈,1925年,鉑金、圓頂式切割紅寶石、縞瑪瑙和鑽石,洛杉磯私人藏品吊墜錶,1908年,鉑金和黃K金、刻面白水晶、珍珠、鑽石、雪花石膏微繪,錶盤鑲嵌切面紫水晶,江詩丹頓歷史傳承部門藏品
項鏈,約1920年,鉑金、藍寶石和鑽石,私人藏品
©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相片: Benjamin Che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