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訂閱文化者youtube,獲得更好觀片體驗:youtube.com/c/TheCulturistHK)

「你不願意跟從主流,便要用自己的方法,逆主流而行,至少用成績打破其框架。」——陳果(《搗破法蘭克》監製)

「我覺得導演太老係拍唔到後生嘅戲。」「我費事同佢駁。想拍乜就拍到好為止,無分年紀。個劇唔好睇,唔關你年唔年輕事。」對於電影,作為導演各有自己的堅持,在Youtube頻道《拾陸比玖》的工作室,大導陳果與新晉導演蔡康凝,談起電影頓時火花四溢,但意見不同不代表無法合作。

由《香港製造》推出的1997,到網片冒起如雨後春筍的近年,兩代導演面對電影工業的主流戲路、資金短缺、題材限制等問題,抱持的心態其實也是一樣:「沒人做便自己出來做。」在香港拍電影,離不開工業的傳統走法——兵賊電影的唯一論述、滿含關懷的正向香港符合投資者的口味,在那以外的聲音則往往無法容於主流。還原至創作本身,跟從自己的原則拍攝理想電影乍看並非易事,但假如走出傳統工業,直面大眾,電影工作者又能否奪回創作的話語權?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日推出眾籌的電影《搗破法蘭克》(Smashing Frank),是《拾陸比玖》成立一周年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由蔡康凝執導、陳果監製,講述四個年輕人不甘安於現狀,打算行劫為富不仁的老屎窟以作反擊。這套瘋狂黑色喜劇猶似一個比喻,以年輕人的反叛故事包裝,脫離向投資公司「sell橋」的傳統步驟、推銷人文關懷或正義必勝等主流戲路,面向公眾的眾籌其實也是一種姿態,藉以跟電影市場和行業的制度周旋,一如蔡康凝所形容:「眾籌是其中一個不投降的方法。」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以「反叛」電影挑戰行業主流

對於《搗破法蘭克》一劇的特色,陳果與蔡康凝不約而同地形容:「不是很合時宜。」電影的劇本早於2019年年初寫成,當時社會運動尚未爆發,片種為香港鮮見、卻在荷里活甚為流行的盜賊電影(Heist film),蔡康凝坦言自己一直鍾情於這類片種,因其娛樂性甚高。電影圍繞四個在制度中無法出頭的年輕人,組成一支劫富小隊,宣洩對社會的不滿——對兵賊交旋的商業主流片種來說,此種類型的電影大概真的「不太合時宜」。

劇名中的「法蘭克」源自電影《捉智雙雄》(Catch Me If You Can)中狄卡比奧所飾演的少年詐欺犯法蘭克(Frank Abagnale),由《IT狗》爆紅的陳漢娜飾演偷竊集團頭目,率領郭爾君、戴玉麒、龔志業演繹的犯罪集團「法蘭克」,他們各自身懷其技:特技化妝師、出租情人、醫學院學生到暗網高手,共通點在於四人都是無所適從、又不甘安於現狀的年輕人。

蔡康凝認為電影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其反叛,同時擁抱年輕人的價值:「香港市場上有很多電影,它標明是拍給年輕人看,但當你看到導演或實質拍攝時的核心價值,會發現電影的出發點其實並不年輕,又或是拍攝手法很傳統。而我認為這部電影,將是一部真正屬於年輕人的電影、一部真正反叛的電影。」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對於這一點,憑《香港製造》開創獨立片先河的陳果或許深有體會。蔡康凝笑稱,這次電影的本質在於反叛,在香港工業中應該只有陳果肯拍。但與其說是出於導演本身,倒不如說是出於工業的掣肘。「年輕人反叛是永恆的主題,全世界都是這樣。」陳果表示,只是香港沒有投資者敢於開拍:「他們有興趣談論一下,但聽到一半往往就沒有下文,因為這必定偏離他們的軌跡。他們的軌跡就是:不是雙雄片就是警匪片,一般都是如此。所以對於年輕導演來說有點不公平,假如不是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他們在某些領域上已被堵住了去路。除非你改回拍攝警匪片,那就比較容易通過投資者那關,但這又違反了導演自身的原則。」

與行業制度周旋 另類的兵賊電影

「這個是香港實存的問題,你既要超越自己,又要跟制度周旋,我覺得他們這一代人也很辛苦。」加入電影圈四十多年,不論是拍攝獨立電影或主流商業電影,陳果坦言處處都是局限。「每次拍攝時,我遇到的問題也一樣,這樣不行那樣又不行,因為他們考慮很多因素——發行如何、能否衝出本地市場、能否在大陸上映,有諸種因素將自己框限。我之所以拍攝《香港製造》,與你(蔡康凝)現在的心態相似,就是覺得:豈有此理,沒有人做只好自己出來做。」

《演員的自我收養》團體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蔡康凝回想自己過去曾寫一份劇本,內容涉及大麻,拿給一些老闆與監製看時,他們卻表示反感,問可否把大麻拆家改為藝術品販賣家。蔡康凝因此感到困惑:「美國有一套講述年輕人的劇集《高校十八禁》(Euphoria),劇中內容圍繞吸毒與性,有關年輕人的話題也能取出來探討。我無意就大麻的好壞表達立場,但假如連說也不能說,這現象就很奇怪。」由他執導的網劇《演員的自我收養》,以至新劇《搗破法蘭克》中,蔡康凝屢將大麻置於劇情之中,或許也是一種對主流工業的抗衡。

為了避免觸碰敏感的題材,現時香港公映的電影有兩種主流,一種圍繞人文關懷,另一種就是警匪片。對於這種潮流,蔡康凝質疑:「香港擁有資源或決策權力的人,一看到這種潮流冒現,他們第一時間會想:如何利用這個潮流賺錢。然後你就會看到一堆圍繞人文關懷的電影出現,但其實它們在核心主題上,未必真的關心該主題。作為觀眾,當你看畢電影後也能夠感受到這點。」

傳統的工業很容易揣度,陳果與蔡康凝皆如此同意,惟他們偏偏選擇另一條阻礙重重的路。就如《搗破法蘭克》同樣講述兵賊故事,卻是從「賊」一方著手,「因為警匪片與盜賊電影始終是兩回事。」蔡康凝強調。「警匪片——特別是香港那些——其實只有一種敘述:就是正義必勝,而正義必然屬於兵的一方。但盜賊電影不是這樣,它注重的是一群人如何熱血地解決難題,像《職業特工隊》(Mission: Impossible)、《潛行凶間》(Inception)某程度上也可以算是盜賊電影。」

陳果認為警匪片的元素仍存,只是以不同形式把氣氛營造出來。「我們經常追憶八十年代,以至一生都擺脫不了那種警匪情緣。」他欣賞年輕導演利用當中結構性的元素,將原有的人物、故事擴張,從而超出原有框架。「導演如能維持自己原則性的元素當然會比較好,隨波逐流則難以長時間支撐下去,最重要的是有自己想說的事情,我覺得這是最好的。」

透過眾籌去中心化 為香港電影製作開拓出路

至今香港尚未有一部商業電影以眾籌形式成功推行,對上一次推出的眾籌計劃是趙羅尼的《堅尼地道殺人事件》,由黃秋生主演,目標眾籌一千萬元,可惜最後僅籌得319萬元而未能達標。雖然該劇眾籌不成功,惟蔡康凝仍認為它作了一個先例,讓大眾知道一份電影計劃在眾籌上能達到甚麼位置。

在尚未有成功先例的情況下,蔡康凝身先士卒,將《搗破法蘭克》推上Kickstarter眾籌,目標是在5月25日前籌得250萬元。推出這個眾籌計劃,他的目光不只在於這部電影,而是整個行業的趨勢。「未必是這次眾籌計劃成功,可能是下個或再下個嘗試的人,但任何一個成功的例子都會成為值得鼓舞的事,因為能夠做到電影行業去中心化。你有好劇本、好團隊,足以讓人有信心你能完成這件事,你便可以走出來,嘗試推銷給公眾,之後再看能否成功。」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以眾籌取回創作話語權,將選擇交到大眾手中——這次電影計劃也是一種質問:是否只能依從工業的傳統走法?「我認為始終會有人做,只是看誰幸運地做到第一步,或者甚至成功的第一步。而要是不成功,又會否打沉往後那些電影?」陳果相信,當電影的市場越來越小,「嘗試」就成為了必然要做的事。「假如你不嘗試,其實就會永遠卡在這個工業的門檻之前無法進去——即你每次都得提交劇本,待人點頭才能開拍,這個過程太痛苦了。」

轉戰網絡累積經驗 疫下的網片生態

「其實做一部戲,你只要覺得啱feel就去做。」拿手拍低成本製作電影的陳果,認為「創作」是每個導演在拍攝上的起步點,最重要是故事本身足夠好看,背後的問題(如器材、放映平台等)反而更容易處理。「我覺得仍要把創作視為基礎去進行,即並非只是完成一件產品,完成產品太容易了。但當然要做到不同凡響,這一點是很困難的。」

疫情改變了創作的生態,譬如衍生了Netflix等串流平台的擴張,在戲院反覆停業的日子,一眾本地YouTube頻道更紛紛冒起,吸納不少年輕觀眾。在這種文化趨勢下成立的《拾陸比玖》,是香港少有以電影製作的規格拍攝網絡連續劇的YouTube頻道。「作為一個新導演,你不需要認同主流,只要願意順着他們喜歡的方向走,其實是很容易的。不然就走另一條路,就是自己出來做。某程度上《拾陸比玖》就是這樣,自己開闢一條新的路。」蔡康凝坦言,網上短片是否屬於電影,這還有待商榷,然而隨着器材越來越便宜,加上網絡的廣傳度,令創作容易被更多人看到,同時能為拍攝電影累積經驗。

「但除非你的作品真的非同凡響,否則難以讓自己達至成功,網絡競爭又大,不是只有你在創作,以至機會看似很多,其實並非那樣容易。」生態改變下,陳果表示也未嘗不好,但始終導演都會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戲院公映,讓大眾觀看。這次為蔡康凝的新劇擔任監製,陳果雖然說得隨意:「識得咪順手上」,但其實不是份份劇本都過得了他那關。與後輩合作,陳果對於過去監製常要求新導演跟從自己風格的做法不以為然:「引導是最重要的,你不要叫他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只是引導他去做應該做的事情,那樣就可以了。」

尋夢的人眾多,但市場漸小、題材越漸狹窄,眾籌會否為香港的電影製作開拓另一條路?像陳果便說:「有困難也沒有辦法。你也要克服、你也要做,除非你徹底投降。」「那我想眾籌就是其中一個不投降的方法,嘗試一下吧。」蔡康凝續道。

《搗破法蘭克》
眾籌日期:即日起至5月25日
眾籌網站: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16by9/smashing-frank

撰文:鄭思珩
攝影、剪接:陳恩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