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當代水墨的發展,香港是一片英雄地。六十年代,香港本土先有水墨大師呂壽琨開啟了奠定香港現代藝術基礎的「新水墨運動」,探索水墨藴藏的現代性。同時,一批傳統嶺南畫派藝術家逐漸從歐美回港,他們帶着西方藝術的思想,給傳統水墨畫帶來一場創新而激烈的改革。

香港作為當代水墨的轉折點,今年華藝國際(香港)2022春季拍賣將會重回香港拍賣場,設立水墨專題「彼方—— 當代水墨棱鏡」展示何百里、唐家偉、何紀嵐、鄭重賓幾位藝術家的精彩作品,回顧水墨如何受港的中西文化衝擊所影響。

康家偉《天界(No.311)》
鄭重賓《穿越的白光》

身為「嶺南畫派」第四代傳人的何百里,移居加拿大後受到西方藝術的熏陶,將西方藝術的光影融入傳統水墨的渲染、皴擦、潑墨技法,並以書法中的用筆入畫,自成「何家山水」的風格。而《曦望》正是融合中西藝術精髓的代表作,山脈用上傳統山水畫風描繪,晨光則帶有西畫的立體感,形成虛實交融的靈性美景。

何百里《曦望》

何百里兒子何紀嵐的作品亦會同場出現於拍場裏。受到父親的影響,何紀嵐的創作同是充滿水墨元素,他利用強烈的黑白對比,借筆墨遊走具象與抽象之間。

何紀嵐《石板亍》

新水墨還有一大特色,就是運用現代的藝術語言講述東方文明古老的自然觀。鄭重賓從材料的物質性出發,用上丙烯、定形劑與水墨做出傳統山水的意象。他形容:「這樣形成的結構和空間層面深度,是單單水墨無法做到的。」

鄭重賓《灰階之間》

拍賣場亦有唐家偉的兩件「天界」系列作品。自他1981年回歸香港,就開始自學潑彩山水,創作出極具原創性的當代作品,他大膽的用色將山水畫的天空化成如幻似真的浩瀚宇宙。在《天界(No.35)》中,從巖石裂縫到山谷的凹陷,他均運用了皴法表現出不同的水拓石紋圖案。唐家偉家偉的創意與其對大自然的入微觀察令他的畫作深受收各收藏單位愛戴,當中包括M+視覺文化博物館、香港藝術館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以及美國的南加州大學亞太博物館、加州帕克萊美術館及太平洋電影檔案館。

康家偉《天界(No.35)》

圖片來源:華藝國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