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特別適合看電影,獨個成行或小眾圍爐兩相宜。
位於西九文化區的M+戲院繼續以策展理念,為觀眾帶來國際與多元化的精選電影,10月至12月秋季限定節目門票已公開發售,影片涵蓋最新發行的藝術電影、修復經典、紀錄片以及藝術家影片等。
第二季的M+戲院將於三個月內舉辦共100場放映,包括把最近藝術電影佳作和在電影節大獲好評的作品呈現大銀幕,繼續引發對當代電影的對話。秋季節目中難得之作是十月初放映兩部廣受好評的電影:獲奧斯卡提名、由Paul Thomas Anderson執導的《甘草薄餅》(2021)和Sean Baker的《赤色大箭男》(2021)。前者以1970年代加州為背景的成長故事;獲康城影展金棕櫚獎提名的《赤色大箭男》則描述一位潦倒成人電影男星的悲喜,兩部電影皆為首次在港進行多場次放映。

當中重點節目是與香港法國文化協會聯合呈獻的「熾夢人間:克麗雅丹妮回顧展」。這是M+戲院首個作者導演放映系列,亦是2022香港法國電影節的單元之一。「熾夢人間」深入剖析國際知名導演Claire Denis創意無限、重視人文關懷的作品,包括《巧克力》(1988)與《巴黎日和》(2008),並向她四十年的電影生涯致敬,突顯她對殖民主義的影響,放映節目將於十一月開始。
為慶祝M+開幕一周年,M+戲院推出聚焦國際藝術家與電影人的特備節目「再思博物館」(Museum Reimagined),與M+開幕展覽「博物館之夢」彼此呼應。這次選映的作品闡明展覽製作與詮釋的過程,檢視展廳中的展覽如何呈現和虛構歷史。雖然博物館能塑造具感染力的敘事方式,但藝術家作為獨立個體,也能從博物館的微觀結構、美學特質和藏品的歷史價值中,吸取概念和形式上的靈感啟迪。節目亮點由尼古拉斯菲利普執導的《羅浮之城》(1990),寫出了博物館內的人文精神與引人入勝的幕後工作。

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指出:「『再思博物館』通過國際藝術家的個人理解和創意詮釋,帶觀眾以批判的態度探討博物館在當代社會中的作用。」
同時,M+戲院將推出兩個全新常設系列,更深入地探索其對流動影像的實踐:十月初舉行「鈎沉與遺珠」經修復的經典或被遺忘的佳作重現大銀幕,包括國際導演Pedro Costa、Nietzchka Keene和羅卓瑤的三部處女作。觀眾可重溫這些不同藝術家「初試啼聲」以了解他們的初心。

M+全新系列「殘像・留影」則選映跨越形式與觀念界限的流動影像作品,探究另類歷史與推想未來。作品包括混合紀實和虛構的紀錄片、散文/論文電影、錄像藝術與實驗電影。M+戲院在此系列中呈獻兩齣散文/論文電影:艾里克波德萊爾的《重信命、重信房子、足立正生的長征記,和那影像全無的二十七年》(2011)及阮純詩的《第五電影》(2018)。
「創作人與事」系列探討不同範疇藝術家的創作,讓觀眾深入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這次放映節目講述一個堅持不懈將寶麗萊攝影工藝技術保存於世的藝術家、生於保加利亞的Christo,以及時裝設計師罵治和川久保玲的故事。此外,還有一系列的特別放映節目,向菲律賓和阿根廷獨立電影的重要人物致敬,以及一個以思索城市孤獨感為主題的節目。最後,M+將在大台階以全新星期五晚間系列「台階夜幕」探索大銀幕上的青年文化。

購票連結:mplus.org/3y0NR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