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發展至今,形式包羅萬有﹕劇情電影(feature film)、錄像藝術(video art)、youtube影片、串流平台影片,當然不少得instagram近年力推的reel以及tiktok。不同的載體衍生更多不同的內容,持續打破我們對觀影的想像。曾創作不同影像種類,包括拍攝劇情電影”Pepperminta”(2019),以及創作錄像藝術作品”Sip My Ocean”的視覺藝術家Pipilotti Rist表示,影像及科技的發展「的確有機會令人迷失其中,但同時也為我們(的生活經驗)帶來更多可能性」。
.
Pipilotti於1962年生於瑞士。她的錄像作品及大型活動影像裝置,一直以幽默手法挑戰空間錄像藝術的可能。作品形式上,她善以色彩、聲音和活動影像,把觀眾包裹在虛擬錄像的擁抱當中。至於題材,她常針對女性議題發聲,如女性如何看待色情影片、身體自主等。Pipilotti與大館共同策劃「潛入你眼簾—皮皮樂迪·里思特」展覽,為藝術家首個本地大型個展,籌備時間逾兩年,匯集了他過去30年超過45件標誌性作品。
.
大館藝術主管及是次展覽策展人Tobias Berger表示,「90年代有關於女性、色情影片以及女性主義的爭議」,而Pipilotti是一位「前衛的藝術家」,她主張「女性可以參與色情影片的拍攝以及觀看色情影片」,也借不同作品回應相關議題。作品包括《我不是個愛牽掛的女孩》(I’m Not The Girl Who Misses Much)、《岩漿浴中無我》(Selbstlos im Lavabad Selfless In The Bath Of Lava)、《消化印象》(Digesting Impressions)。
.
此外,《永遠至上》(Ever is Over All)可能是Pipilotti較為人熟悉作品,主題探討自然與人,畫面可見一位女士用花擊碎泊在大街上的車的車窗。Tobias形容她的作品「都是充滿人本主義訊息」,直指藝術家「與自然一同反抗世界」的渴望。
.
訪談期間戲稱自己已拍了數個世紀錄像藝術的Pipilotti Rist,事實上從事創作多達30載,她致力追求影像創作的可能性,形容現今是一個「就算僅有一部電腦也可以創作」的時代。文化媒界的使用影響公共論述的內容。當影像佔據生活時,我們有必要反思影像本身之於我們的文化、社會脈絡的影響及其定位。例如在展覽中,我們可以接觸不同「大小」、不一樣透視、「可折疊」的影像,使得我們一些對影像既有的概念可以在展覽廳中變得蕩然無存。Pipilotti邀請觀眾走進展覽當中思考自身問題以及生活的本質,「只有觀眾走進展覽,整件事情才算圓滿」。
.
在色彩絢爛、展示女性身體以及經常聽到
歌聲的展覽環境中,Pipilotti鼓勵入場觀眾不需忽略其他人的存在,因為他們亦是作品的一部份,存在於一個「我們搭建的舞台中」,適當的觀察,絕對是同時與世界及作品對話的理想方式。
.
「潛入你眼簾——皮皮樂迪.里思特」展覽
日期:即日至 11 月 27 日
地點:大館當代美術館 (購票入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