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我不是出身導演專業,所以更注重拍攝和劇本帶給我的感受。」—— 柯震東

那些年……已經成為過去。當年一演成名的 #柯震東 首執導演筒,拍了處男作《黑的教育》,以暴力血腥、黑色幽默記一夕青春殘酷「密」語。

電影全長只有77分鐘的《黑的教育》,是柯震東八年前構思再磨出來的寶劍,本來是想以一鏡到底手法來說故事。故事由朱軒洋、蔡凡熙、宋柏緯主演,講述三位高中生在畢業禮後天台閒聊,講到要「幹」大事以不負青春,酒後當然「玩大咗」,最後做了讓自己一輩子後悔的事,一夜間講述人性險惡、青春的追悔無從。

電影有一幕主角叩問:「你知道這社會上,有多少比例的好人?有多少比例的壞人?百分之十是好人,百分之十是壞人,百分之八十不好也不壞!」這也是柯震東向世界拋出的思考,究竟人類「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柯震東這一問讓人深思,他於作品中展現出對人性的見解。「當面臨困難抉擇時,我們是否能保持內心的善良?或許,成為一個完全的好人並非易事。」專訪中,他坦率地分享了對自己角色的理解和對人性的思考,展現了他獨特的觀點和成長的心路歷程。

他舉例說,當有黑道來殺他的朋友時,黑道問他是否會把自己推出去。現在他當然說不會,但如果真的發生,他不確定自己是否還是之前說不會的那個人。這也引出了他對人性的思考,他認為大部分的人其實更像80%的那個類型,即只關心自己,只有在事情發生時才會關注,平時偶爾會做出一些自私的行為,「完全的好人在現實中是相當罕見的。」他說。

柯震東意識到導演的道路並不易行,但自己並非一開始就是導演,因此對於他作為導演的成果並不確定。他豁出去接受業內人士的評價,無論觀眾的反應、甚至是影評人的看法他都有信心全盤接收,那管最後沒有拍第二部的機會。他認為成功不僅僅取決於票房和評論,每個人對一部電影的評價都是主觀的。

「《黑的教育》是很柯震東的一齣電影,就算沒有下一部,至少這一部我是全部是我自己去承擔好或不好的結果。」柯震東深情地講述著。他相信每個角色都是一個機會,是他自己成長的一部分,無論成果好壞,他都願意承擔。

《黑的教育》除了調子黑色之外,電影中最「柯震東」的,是他用了許多「大特寫」視角,言辭中透露出一種獨特的美感和追求。

「我看劇本的時候,不知何解,我就覺得我要很多的大特寫。連攝影師都說:這個已經不是特寫了,而是非常誇張的近鏡。」柯震東並不在意,他堅持自己的想法,並承認,他的電影並不一定會沿用他的「簽名式」(signature)風格。「下一部作品可能會選擇中景或遠景的拍攝方式,這是一種感覺,一種隨機應變的決定。正因為我不是出身導演專業,所以更注重拍攝和劇本帶給我的感受。」

柯震東認為,他能執導自己第一齣電影已相當幸運,許多事情都相對順利。最困難的挑戰仍然是成本。「在電影製作中,成本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需要在特寫鏡頭和預算之間尋求平衡,這是演員不用考慮的。」

在台灣長大,但柯震東坦言自小受港產片影響,從國小一直看港產片,現在都還在看周星馳、杜琪峰、爾冬陞的所有電影。「當演員之後才開始覺得電影很神奇,它可以用很多不同說故事的方法去影響不同的觀眾。有些你自己覺得很好看可能很多人覺得難看;有些大家都覺得很難看我可能覺得很好看,我覺得這是一個奇妙很主觀的一個規律。」

柯震東坦言,做電影越來越難,因為娛樂的競爭很多。「觀眾們都開始有點累,所以現在所有的電影都需要控制在120分鐘左右,它就是變成就是要去取捨很多東西,疫情之後其實大家都在家裡看Netflix、Disney Plus 、HBO等等,要吸引大家進到電影院更難。」「怎樣拉觀眾入電影院」是一個全球電影圈的一大難題。

魔力不遜 電影不死 

柯震東坦言不知道未來要怎樣做、怎樣宣傳,主創團隊每場都要去謝票他覺得也不太健康,但他也有信心電影不死。

「我覺得在戲院觀影的觀影體驗是不一樣的,因為電影就一定得跟至少二三十個人一起看,它就是一個集體的體驗。如果是喜劇會有二三十個甚至百多人跟你一起笑;難過的都會一起哭,是你在家裡看不一樣的感受,這個魅力跟這個魔力我覺得它不會消失。」

沉浸在當下,隨心所欲地過每一刻,彷彿成了柯震東的生活哲學。他坦言自己的喜好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分階段。現在,他對於演戲的渴望與日俱增,渴望嘗試一些挑戰自我的角色。

柯震東的演藝之路或許沒有固定的方向,但正是這種隨心所欲的態度,讓他的職涯充滿可能性。

撰文:鄭天儀
攝影、剪接:古本森
化妝及造型 – 柯震東
髮型 – Ivan Huang / FLUXREEL
場地提供 – PREMIERE ELEMENTS
鳴謝 – 百老匯電影中心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