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Time Out Magazine》每年都向全球讀者調查,徵詢意見,提名推舉每個城市最Cool街道。結果2023年,台北永康街入選為全球最cool街道第四名。(前三名分別在:加拿大Montreal、澳洲墨爾砵、蘇格蘭格拉斯哥)。

永康街
2023年,台北永康街入選為全球最cool街道第四名。(攝影:張錦滿)

適逢此時,港府想盡辦法推廣夜經濟,計謀花樣百出,然而結果卻強差人意。很多人紛紛獻計,我卻不敢如此做,只不過看見倫敦《Time Out Magazine》讀者如此推舉台北永康街,我便想到,不如把永康街特色介紹出來,給大家參考參考!
 
不少香港人聞風到過永康街遊覽,有些人逛了20分鐘,見到狹窄街道、陳舊五層樓房,不單只感覺不到濃濃文化生活氣息,還認為社區雜亂無章,汽車摩托亂竄,行人要不時躲避,渾身不自在,遊興大減,想趕快離開,轉到去101附近、信義商區好過。

永康街
不少香港人聞風到過永康街遊覽,不單只感覺不到濃濃文化生活氣息,還認為社區雜亂無章,遊興大減,想趕快離開。(攝影:張錦滿)

每個人各有生活和美學品味,不宜以一個標準來評定高低。這裡在講出永康街可愛特點之前,我先給大家一些提示,美國社會觀察家Jane Jacobs,早在1961年便出版一本經典著作《美國偉大城市的死與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近50年來,全球城市規劃署、建築設計師,都奉該書為圭皋,認同Jane Jacobs所列出理想城市之構成條件。那麼,她所描述偉大城市死亡和生機蓬勃情況,內容是甚麼呢?

其實沒有甚麼深奧大學問,關鍵道理原來很簡單,即是回到初心,生活舒適、方便、踏實、豐富,便是社區設計、城市規劃的目標,依循大方針。評審城市設計優劣,不需要請出大學教授,其實普通市民都可以勝任,只要他具備起碼常識,有一定生活智慧便足夠。
 
Jane Jacobs在1961年,便已診斷出美國偉大城市死亡與生機景象,這裡扼要列出美好生機蓬勃城市四個重要形態,就是:用途要混雜;街區(街廓)要小;不同年齡建築物要並存,密度要夠高。

永康街
美好生機蓬勃城市四個重要形態,就是:用途要混雜;街區(街廓)要小;不同年齡建築物要並存,密度要夠高。(攝影:張錦滿)

普通建築才是一個城市的主菜、城市的母體。上世紀最後幾年,關心全球華人生活的城市觀察家陳冠中,住在台北,親歷豐富生活經驗,他發現台北眾多優點,為此他曾寫道:台北這個城市遠被低估。  
                   
我讀到陳冠中親身經歷、生活心得,隨他思想繼續觀察和感受台北下去,在有意無意中,看到台北市,處於有為有不為之間,甚至在誤打誤撞下,發展方向符合Jane Jacobs所列出該四個要點,並且大面積結出亮麗成果。

偉大城市並非死板規劃、花三幾年時間便可匆匆趕建出來(像雄安新區),而是長時間、集合市民生活形態,順著自然,慢慢成長,才可衍生出來。這個生成過程,最大特色便是商住混合,各行各業、多個階層居民,集結在一起,如此生活社區,才富有能量,充滿活力,能夠有機生長成為cool街道。有趣的是,台北永康街所包含要素,正符合這些條件。

觀察永康街,我在2018年便開始,五年來多次重訪,每次都見到熱鬧如常,而當區住民皆珍惜其生活環境,商店保持文化格調,不沾妖氣。咖啡店和各種商店門前,必放綠葉植物,而住家也盡量如此,務求聯繫大自然,表現出實踐環保精神,要求呼吸新鮮空氣。 

永康街
咖啡店和各種商店門前,必放綠葉植物,而住家也盡量如此,務求聯繫大自然,表現出實踐環保精神,要求呼吸新鮮空氣。(攝影:張錦滿) 

講多無謂,有圖有真相,這裡刊出多年來所拍攝圖片,附加說明,希望大家感受到永康街本質。最後給香港讀者簡單總結:香港深水埗南昌街、大南街有些近似台北永康街,例如:商住混雜、種類階級眾多、文青品味、休閒咖啡室,隨處都在,惟綠葉植物欠缺,環保思想不濃,更無良心從商意願。

最後一句:永康街還不只這些,更重要是當地社區居民具生活美學品味,還實踐出來,即是說,住在深水埗,卻有活在又一村心意,務求理想生活。

永康街
永康街還不只這些,更重要是當地社區居民具生活美學品味,還實踐出來。(攝影:張錦滿)

圖、文:張錦滿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