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均GDP曾排名第二的澳門,疫情三年經濟重創。澳門政府大力推動地方文藝發展,刺激玩樂觀光沖淡賭城的博彩資本主義(Casino Capitalism)。早前,澳門舉辦首屆 Artbiz 藝術論壇,各界為促進澳門經濟多元擺脫對賭收依賴獻計,為為期四個月的「藝文薈澳」(Art Macao)打響頭炮。
如果近期有去過濠江,漫步城區之間會見到文博展覽種類繁多,所有賭場都有表演、展覽,Blackpink、張學友、容祖兒及年底的Suede;經典百老匯音樂劇《仙樂飄飄處處聞》來了;演唱會、大騷不勝枚舉;文創IP 品牌湧現,連萬人迷碧咸都嚟埋助興。
澳門在賭場以外,不再只有大三巴和杏仁餅。
文化者多番過大海見證澳門「藝術大爆炸」,將會以系列報導形式,探討澳門政府如何推動文藝創意產業?澳門六大博企又如何響應號召?民間對於賭城「忽然文化」又有何感想?首先,就由澳門文化局局長梁惠敏說說政策背後動機與澳門文化特色。

「單是今年上半年,由文化局主辦的文旅活動就已達三千多場。據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文化產業機構的數量,由2015年的1708間,增加至2021年的2764間,隨著市民和旅客的文化消費習慣顯著增強,文化產業在澳門的經濟貢獻將越見提高。」梁局長說,善用歷史文化資源創新文化旅遊體驗,是澳門未來要努力推進的。
值得一提是,不少國際城市都是先有獨特的本地文化內涵,孕育成「景點」吸引遊客而造就觀光事業;澳門則是先靠賭業在國際「響朵」,再反過來發展地方文創藝術。澳門不僅只有賭場,還有深厚的歷史和獨特文化,歷史城區於2005年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只是向來被博彩形像淡化了外界對此認知。
新增景點 活化歷史建築
梁局長又提到,去年文化局以「文化+科技」的形式,推出了大三巴牌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首次在澳門世遺景點綜合運用裸眼3D、VR及AR等擬真技術,對教堂進行數位化復原,兩個月的展期成功吸引近13,000人次觀展。
除了新建、現存的酒店渡假村有無數硬件空間外,梁局長又提到近年當局銳意推進多個歷史建築群的活化,包括永福圍、趙家大屋、望廈山房,以及早前開放的益隆炮竹廠及荔枝碗船廠等,活化文藝空間,而落成開幕的新表演空間則包括澳門文化中心黑盒劇場,籌建中的有澳門新中央圖書館,令更多文藝項目可以在澳門發生。
早前澳門舉辦了為期三天的首屆 Artbiz 藝術論壇,除了有圓桌會議探討「旅遊對話與展望」,也特別提到「文娛旅遊」及「體育旅遊」,涵蓋酒店和藝術空間、體驗和藝術旅遊、城市與藝術旅遊目的地、科技和潮流文化等不同議題。

張茜:「澳門東西文化共融」
澳門國際文化及體育產業協會會長、ArtBiz Asia創辦人張茜指:「澳門是一座在東西文化的影響下有着豐富歷史和藝術積澱的城市,文藝發展比其他城市更共融多元,尤其綜合度假村與藝術結合更是大趨勢。

事實上,澳門旅遊局曾表示,希望國際旅客在訪澳旅客的佔比從以往的2.2%增長至10%。這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目標,因為外界一直認為澳門是「中國人的後花園」,而不像其他國際旅遊目的地對國際旅客友好,很明顯疫後各種政策就是要扭轉這固有目標,「文化澳門」正是為吸納國際旅客舖路。
當香港不斷在「投資過去」,還在興高采烈地邊拆標誌性霓虹燈邊研究夜經濟、復辟「大笪地」,催谷內銷;澳門早已銳意走多元路線,大灑銀彈吸引外國大騷、搞高科技娛樂、爭取大型比賽,加強社會文化建設和人材培養,延長旅客留澳時間,建造配合城市發展的文化藝術之都。

撰文、攝影:馬如風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