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故事,也是很多人的故事。」時裝設計師林蔚彥(Toby Crispy)把油街倉庫1化為衣櫥,在一件件回收布料製成的衣裳上,佈滿記錄香港人回憶的刺繡創作。每個刺繡圖案都記錄不少人對香港、社區與童年的共同回憶和故事。
步出滿載故事的衣櫥,幾步之外的另一個空間則展出「油街在地駐場藝術家展覽—憂傷廚房:遊街慰食指南」。在充滿玩味的廚房裏,藝術家方琛宇(Silas)以藝術入饌,分享療癒的煮食過程,在作品中融入連結情感的美食佳餚,為心靈帶來溫飽的感覺。
油街實現分別邀請Toby 和Silas參與「油街日常」及「油街在地」兩個項目,二人各自以日常所需的「衣」、「食」為主題,從生活細節出發,連繫社區不同人、地和事。油街實現館長鍾婉嫻(Joan)表示:「我們希望可以讓觀眾在日常生活裏發掘藝術的趣味,並將藝術帶入生活,激發想像、情感與創意。」
Toby Crispy「穿起時間」:以衣服作日記 結合刺繡 記錄香港多元面貌
Toby自去年底在油街實現的「慢針黹牧民」計劃中,收集了超過130個刺繡創作和故事。參加者橫跨4歲至98歲,來自不同背景、階層,創作出巴士、小貓、海岸、親友合影等不同圖案,記錄與香港有關的回憶。Toby將刺繡結合舊衣,改造成15件不同主題的再生衣物和藝術裝置,在是次「穿起時間」展覽中展出。

「我心目中香港的形態就是多元。」Toby的作品涵蓋童年、社區、製衣等不同主題,從不同角度拼湊出獨一無二的城市風景。她指向身旁一條裙子上的圖案補充道:「(香港)就是甚麼都有。有不同人,不同建築物、生物、地區,有新有舊,但每件東西都是有機地自然而生,結合在一起,就成為這個城市的特色。」
圖案以外,衣物和藝術裝置的物料本身也蘊藏了不同故事與意義。把裙子撐開定型的傘骨來自聖雅各福群會的回收中心,衣物布料則是回收自婚宴桌布、二手衣物等。展覽空間裏回收而來的衣車、摺凳、吊扇、鐵閘、唐樓窗花等舊物,讓人聯想到香港人的家。Toby與燈光設計師利用舊物製作的裝置,配合燈光形成具想像空間的光影:「看著這些光影,會想起背後的香港人是怎樣生活。」

在眾港人的故事當中,Toby難忘首個工作坊裏,一位參加者跟她分享自己正接受化療:「她說希望在離開世界之前,留下自己的故事。」那位參加者本居於長洲,而她的外婆在長洲擁有一家葵斗碗店,因此她結合葵斗碗以及跟外婆的合照設計成圖案,藉以記錄自己與外婆的回憶。
有人曾問過Toby,衣物的壽命有多長?她才想起,原來衣物的壽命比人的壽命長。「我爸爸離開了,究竟我怎樣去延續我跟他的關係?我可能就是繼續穿他的衣服,繼續用他的東西。」展覽中Toby也展示了自己與父親的衣物故事:「它本來是一件肩膀很闊、有金色鈕扣,很威風的一件西裝外套。我把它重塑成一件我會穿的形狀,加入了刺繡和用布料掩蓋那些對我來說太威風的金色鈕扣。」
展覽花了一年時間籌備和製作。修讀時裝設計並在時裝業工作多年的Toby,深明現代效率下,這種「慢時尚」會引人側目:「速食時裝令大家覺得做衣服好像很容易,但其實做一件好衣服是一輩子的學問。我們跟香港人集體創作,是想抗衡速食時裝,令大家反思,快是否真的好呢?其實慢有更多好處。」展廳內的一所房間內,貼滿創作過程的記錄,展示作品中運用的縫紉技巧、紙樣、設計草圖等,以及部分參加者故事的圖案印章和背後的靈感來源,提醒觀眾衣服背後的心思。為鼓勵觀眾延長衣服的壽命,展覽更設工作坊,參加者可在自攜的舊衣上刺繡新的圖案,為衣物賦予新生命。Toby正色道:「衣服是最親密的日記,穿起衣服,我們就會記得穿著這件衣服做過甚麼。它盛載了很多人的故事,而非快買快丟的身外物。」
在入口旁更特别制作了一個裝置,鼓勵大家帶來值得紀念舊衣,在掛咭上分享背後的故事,並把衣服掛到裝置上,拍張即影即有照片留念。

方琛宇《憂傷廚房:遊街慰食指南》:玩味廚房創造共感 慰藉憂傷靈魂
「住在外國一段時間,有些東西可能不太順利、難以解決。那有甚麼辦法紓解呢?有些人選擇睡覺,有些人選擇打電動,我就選擇食物。」Silas於2016年到訪韓國駐留釜山紅提藝術中心,其後留韓成為大學教師,獨在異鄉多時,自養成一套自我療癒的方法——準備食物、分享食物和用餐後清理的過程讓他快樂,也連結起Silas與其他異鄉人。
此前,Silas在大學時期到多國交流,感受到食物是各國人的重要連結:「一大群人聚起來,每個人會煮自己熟悉、平時常吃的東西,然後會介紹那份食物,一起聯誼。」分享食物的過程中,會認識到不同人的文化和飲食習慣,加深對彼此的了解,透過食物產生共感。在韓期間,他訪問了多位駐留韓國的外國藝術家,問及他們作為異鄉人的經歷和讓他們感到療癒的食物(comfort food),從中延伸出「憂傷廚房」項目的概念。

Silas將油街倉庫2劃分為「煮」、「洗」、「食」三個區域,並以「心理測驗」為主軸,邀請觀眾拿起答題紙,走到空間不同角落,尋找並回答與食物有關的不同問題。Silas形容不少流行的「心理測驗」並非由專業心理學家設計,人們明知沒有邏輯與根據,卻不知何故總是會被吸引,想要找到自己的歸屬。故此展覽採取這種輕鬆的形式,讓觀眾找到自己的comfort food。

「你會怎樣處理洗手盤裏的食物殘渣?你會怎樣處理自己愛吃的隔夜飯?」心理測驗由多條與個人飲食習慣相關的選擇題組成,把每個答案相應的分數加起來,就可找到代表自己的食物,例如兩餸飯、菠蘿包、咖啡等。有興趣的觀眾更可拿著寫有結果的小卡探索附近社區。
Silas在展覽空間營造歡樂氛圍,置滿色彩繽紛的3D打印廚具與食物,散發「家家酒」般童趣,配合充滿玩味的心理測驗,療癒觀眾。玩味背後,Silas最希望跟觀眾分享煮食、用餐以及分享食物的樂趣,抗衡憂傷,「希望人們會察覺可以用這種方法照顧自己。」

「穿起時間」& 「油街在地駐場藝術家展覽 – 憂傷廚房:遊街慰食指南」
日期:即日起至明年1月7日
地點:油街實現油街倉庫1及2 (北角油街12號)
開放時間:
星期一下午2時至8時|星期二至日上午10時至下午8時
免費入場
撰文、攝影:蔡詠愉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