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踏進2020年,但距離成為一個思想和行為上都充滿勇氣、真正自由的人,我們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想到這就不期然很羨慕一些無拘無束的人物,能真正的做自己之餘、又能影響別人。

這陣子都爹利會館與本地藏家「梅潔樓藏畫」合辦展覽,展出多幅珍藏的本地已故水墨畫家周綠雲作品,其中一張大尺幅畫作更從未曝光。從紙張材質、構圖、用色到背後含意,都展露了在資訊還不算太流通的七十年代,周綠雲已經「行得好前」——不只是自由而奇幻的畫風,而更是能忠於自己地表達情感,從而帶給觀者希望。縱然這樣的自由都是與痛苦的人生交換而得來,但她的精神無論於哪個時代都非常值得人們借鏡。

實驗創作

本地已故水墨畫家
周綠雲(網絡圖片)

雖然因為畫風前衛而令外界以為她曾於海外留學,但1924年在上海出生的周綠雲其實只是曾移居台北,並於1949年開始定居香港。她先於1950年代在嶺南派畫家趙少昂門下學習中國畫,後於1960年代的時候師承呂壽琨,慢慢在抽象風格的道路上自由揮灑墨水。作風一向特立獨行的她,作品融合道家與哲學,畫風上以抽象水墨方式呈現,這亦令她成為香港新水墨運動其中一位標誌性人物。

展覽濃縮地呈現了周綠雲的藝術路。不管是小尺寸還是大尺寸的作品,都無阻她發揮勇於嘗試和探索的精神。例如一早守在𨋢口位「迎賓」的首系列作品《時空之間》,就先以抽象的構圖和繽紛的用色為觀眾「打定個底」,預示着她的作品風格。

《時空之間》系列

值得留意的是周綠雲並非只以水墨作畫,而也用上水彩和廣告彩,加上閃粉等其他物質和元素輔助,令畫作帶有金屬味道。她也活用紙質營造強烈視覺對比,配合抽象的構圖令人感覺耳目一新,同時讓作品巧妙地呈現外太空的奇異和未知感,在當時可說是實驗感濃厚的作品。

畫內音

除了作畫上執行的細節,周綠雲作品最引人入勝的是她揉合了從人生經歷萃煉的世界觀和想法,由作品裏可知她的一生絕不順遂。有說70年代是她人生一段相當難捱的時間,除了被診斷出患有小腦萎縮症、恩師呂壽琨離世,更要面對丈夫出軌和早逝;及至90年代,她更不幸中風,差點因病而要告別藝術。但她沒有放棄,透過勤練氣功重新掌握活動能力,漸漸也能再次執筆以藝術抒發情緒。

《做個快樂老實人》(1993). Image courtesy of M K Lau Collection

展內其中一幅印象深刻的作品是看起來不怎麼快樂的1993年作品《做個快樂老實人》,相信畫上爽勁的潑墨是當時周綠雲情緒的見證,畫中的圓帶有呂壽琨的影子,也像是她在低潮期給自己的寄語——伸手可觸的光明就在不遠處,一直朝隧道盡頭的出口奔跑就是了。

《舞姿》(1993)

策展人兼周綠雲好友Catherine Maudsley 表示兩人透過練氣功而拉近距離,更從中延伸對宇宙、陰陽等議題的無限思考和討論。宋代儒學家陸九淵的一句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更深深打動了周綠雲,從此便透過抽象式繪畫宇宙抒發情感,多次在作品裏描繪的圓形和球體讓人感受到經歷過高低起伏的她,對平衡圓融心態的追求。這點從《舞姿》和《抽象》系列裏也能感受到。

《抽象》系列,共六幅

重組背後脈絡 作品首次曝光

《無題》 (1971)
周綠雲沒有標謗自己是女性主義藝術家。但她作品裏常常會囊括女性經驗和「生命的誕生」等題材,藉以抒發自己的情感之餘,也能讓觀者產生共鳴。

展覽裏不得不提的,是一幅從未公開展出、長四米的1971年作品《無題》。此作背後故事十分有趣,話說Catherine 幾年前在一個拍場上看到此作,憑多年交情一眼就看出了是周綠雲的作品。然而作品缺乏詳細文字紀錄,為了重塑背後脈絡,Catherine 和梅潔樓藏畫團隊大膽直接買下作品,再開展研究工作。

策展人兼周綠雲好友Catherine Maudsley

扎根香港多年的她與眾多藝術家相熟,想起在銅鑼灣利園酒店(1972年營業,1994年拆卸)的淘然亭餐廳裏常常看見水墨畫;後來發現一張照片,顯示70年代的淘然亭餐廳裏果真曾掛出過此作,才知道原來周綠雲和其他呂壽琨學生曾受淘然亭委託為餐廳創作。現在回想,利園酒店對當時新晉水墨藝術家的支持可說是出錢又出力,畢竟像《無題》這樣帶點詭譎味道的作品,在當年的高級酒店餐廳裏出現可算是破格之舉。

顯示70年代的淘然亭餐廳裏曾掛出過《無題》的照片,非常珍貴。

走過九曲十三彎,《無題》終於在利園酒店拆卸的25年後得以「重見天日」。第一眼看到此作有點嚇到,因為作品的用色、構圖和營造出的末日感完全顛覆了我對傳統水墨作品的認知(這更是1971年的作品)。Catherine 認為作品構圖非常完整,左右方的樹枝線條一剛一柔形成強烈對比;而因為任職電影導演的丈夫經常要到户外勘景,有時會把周綠雲獨自留在密林裏寫生,周綠雲曾坦言對此十分害怕,便把孤獨感形體化成可怖的「巫婆手」樹枝(也可被視為由當時婚姻關係而延展出來的灰心和失望)。然而整體來看,樹枝的形狀卻有點像環抱畫中央的蛋狀物,巧妙地倒有點「從絕處讓生命開花,逆境自強」的意味。一來延續周綠雲素來愛在作品裏滲入女性經驗和生命反思的元素,更讓她為當時處於痛苦中的自己打氣,有着獨特的意義。

Catherine手持資料作對比,細心講解《無題》背後故事。

我想包括《無題》在內的大多數周綠雲作品,雖然表面都帶着濃濃的沉鬱,然而她總會在最後為觀者安排一扇窗或一束光,以自己的經驗安撫大家——「希望會在混沌的盡頭等待我們」。又或者,希望其實早就掌握在我們手中,欠的其實就只是那份勇敢——去相信我們值得擁有希望。

(英語直播重溫——周綠雲生前好友 導讀其作品之女性視角:https://www.facebook.com/theculturist.hk/videos/583763089116906/

《周綠雲風采再遇——梅潔樓藏畫》

日期:即日至2020年2月9日(日)
地點:中環都爹利街1號上海灘3樓,都爹利會館

撰文、攝影:熊天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