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專注在故事所發生的事情上,而事件的關鍵往往只有一瞬間,有時因為要爭分奪秒,難免犧牲掉畫面美學的部分,如構圖、光影分佈等。我們或許會思考:真和美,攝影是否只能二揀其一?

香港著名攝影師鍾文略的過人之處,在於他能夠把普羅大眾的生活日常、香港社會的民生狀況拍攝得「唯美」。他特別懂得觀察不同時間下的光影、黑白對比,加上出乎常人的耐性,捕捉了在迷人光影下,五、六十年代戰後香港的多個面向。

例如以上這張鍾文略著名作品《食水難》,相片專注並對焦在前景從水龍頭流出的水柱,但巧妙之處在於背景失焦的部分,在朦朧之中看見一位托腮婦人,像是若有所思、苦苦等候。簡單一張照片,不單如實記錄、反映了當年香港限制供水的情況,更讓人對當時貧苦大眾的生活環境充滿想像。

這張相雖然只簡單記錄了以往香港在民居附近,市民會以踢足球作為日常娛樂這個事實,然而鍾文略卻很特別以水作為倒影,將人、居、景、煙結合,為這張「紀實照片」增添了一份詩意,令我不禁停下來仔細觀看這個本來平平無奇的歷史實況。

這種將紀實題材拍得如畫一般美麗的攝影風格,其實與鍾文略的個人經歷緊緊扣連。

美感培養 練習實踐 默默等待 不斷重複

鍾文略於 1947 年廿二歲時來港工作,戰後搵食艱難,幾經辛苦,終經人介紹,到戲院做美術廣告話學徒,學會髹油、裝修、畫街邊廣告牌、電影廣告畫等手藝。到 1955 年,轉到灣仔國民戲院的美術部,一做又做了 7 年。他回顧這些年來的工作,培養了自己的美感,為日後成為職業攝影師奠下基礎。

那鍾文略是如何與攝影扯上關係?想當年粵語片盛行,一套電影影期又長,工作清閒,只有當電影換畫時忙碌,他剛好接觸到電影硬照,從而對攝影產生興趣。由於相機價值不菲,只好向朋友借相機,然後以「以戰養戰」的心態去影相,直到儲夠錢買人生第一部相機之前,他表示已到相機舖看相機不下數十次。

可幸的是這段儲錢的時光不長,全靠鍾文略對攝影的熱愛和追求。他在公餘時間自學攝影,看書看雜誌,受到當時流行的「畫意攝影」思潮影響。除了攝影知識上的追求,他更勤於練習實踐,每朝提早出門影相,開工也帶着相機,不論甚麼題材,看到「啱 mood」就舉起相機,不放過任何在拍攝機會,發夢也夢到影相。為拍攝心目中的畫面,他經常站在烈日之下等待;家雖在北角,但為了拍多點,甚至會徒步走到西環。照片沖曬出來後,鍾文略會把握每個機會,不斷向其他同輩、前輩請教,獲取重要的意見反饋。

期間他將滿意的作品多次投稿到不同報社、雜誌賺稿費,又四出參賽屢獲獎金,其中一張著名得獎作就包括以上提及的《食水難》(香港攝影學會國際沙龍銀像獎)。

直到 1968 年,鍾創立自己事業,從事商業攝影。從業餘到全職攝影,除了是多年美感的培養,更多的還是對影相的熱愛和堅持。

「長影 – 鍾文略」攝影展現正於 f22 foto space 舉行,展出 20 多張鍾文略的黑白菲林作品,照片由鍾文略兒子鍾易理先生重新以銀鹽相紙冲曬相片,部分更是首次公開。

「長影 – 鍾文略」攝影展

日期:即日至 2021 年 1 月 31 日
時間:(每日)10:30 – 19:30
地點:f22 foto space(香港九龍梳士巴利道半島酒店商場 w16 及 w18 號)

撰文、攝影:Frank Lam
圖片:f22 foto spac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