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覺得自己是三不像,在任何的圈子裏,自己都好像不入流。」回想起走上創作的路程,李敏華(又名李思汝、Afa)不禁為徘徊自身多年的自我認同危機而嘆息。

Afa從小就很喜歡藝術,父親是一名設計師,會和Afa一起做勞作和畫畫,在他的薰陶下,Afa亦自然就喜歡上設計。本以為自己會朝藝術方面一路學習,但偏偏在中學選科時,Afa放下了她一直十分喜歡的藝術,跟隨了其會計師母親的步伐,選擇了商科。「那時很擔心讀美術會沒有前途,不能謀生。」但後來出於對設計工作的興趣,Afa在大學選科的最後關頭選擇再與藝術碰面,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攻讀設計。

甫畢業的Afa投身廣告公司,訓練出抗壓的能力,又學會了營銷的技巧,幾年後便自立門戶做商業插畫,中途亦曾在製作公司工作、擔任形象指導、廣告的藝術總監、模特兒等,最近亦與畫廊合作,展出其一系列個人創作。

香港人步伐急促,作品要夠奪目才能吸引到觀眾停下來注視。作為其中一位Art Central 2022的參展視覺藝術家,Afa直言:「當代藝術的做法就是連展覽都要夠『instagrammable』。」綜合先前的經驗,她以洗衣店作為創作的媒介,配合其筆下標誌性的卡通,以超現實的美學引來眾多迴響,不少觀眾均駐足在她的作品身邊留下倩影。

Afa的多重身份令她在藝術設計上得到很大的便利,但在過往這卻是一個絆腳石:「以前無論我多努力,別人還是覺得我單靠另一個身份才取得這些機會,甚少認真看待我的作品。」作品得不到認同,令其自信心亦受到影響,故此近年Afa一直帶藝進修,繼續累積更多創作經驗,以證明自己的實力,焦慮和迷惘也已經減少了很多。創意的表達現時已不再單一,多與不同的媒介及風格聯乘,因此Afa亦借機發掘自身在平面設計以外的創作方式。

2018年,Afa奪得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DFA HKYDTA),並獲贊助到台灣一間製作公司工作,而平時大多從事平面設計的她,一直都希望可以進行更大型的裝置藝術設計,這次的工作機會使她能在多重媒介上發展,涉獵不同的素材。

Afa在台灣認識到製作公司的創作流程及分工,「台灣的一段音樂短片製作,預算比香港高,分工細,連字體也有獨立的部門去製作」。她亦很高興近兩三年香港的音樂娛樂事業有爆發性的發展,亦希望香港的創作者有更多機會:「我在台灣工作沒多久,老闆已把我介紹給當地有影響力的創作人,即使我已回到香港,那邊的人還會叫我參與展覽和創作。」她還認識了很多彼此欣賞的創作人,使她的自信增強了不少,當中的得着遠比獲得的贊助更可貴。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現已接受報名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6月28日(下午5時)
網上報名:ydta.dfaawards.com

留言